品讀水滸第三篇,這次想要講的是這個家伙,可以稱得上中國小說之中,第一個出現的真真正正的可以光明正大使用道術,法術來斗法殺敵的真法師,入云龍公孫勝。這家伙的事跡倒是真的完全是虛構出來的。
公孫勝這個人,的確是有記載過這一號人物,據說只是一個普通軍官罷了,沒有什么特別之處。這家伙也是有創造原型的,我之前不是提到過,猜測水滸傳是羅貫中和施耐庵一同所寫的,那么公孫勝就有可能是參照“神人”諸葛亮所寫的。這也是因為水滸傳里吳用的關系,吳用雖然同身為軍師,但能力也沒有諸葛亮出眾,也同樣沒有神話仙氣。所以就正好加了公孫勝這么一個家伙,正好有能夠呼風喚雨,晴天霹靂的法力。兩個加起來就相當于一個諸葛亮。而且根據梁山排座次,公孫勝位居第二,也可能是因為明清時期,道士地位提升的關系。
說道道士,不知道道士地位提升的關系有沒有和張三豐有關呢?畢竟三豐真人還是真的因為練了太極,活了兩三百歲的老怪物呢,也有肯能是因為煩了皇帝一直求長生術,假死也說不定,到現在還活著呢,哈哈。所以皇帝覺得道士能夠修道成仙,然后就會了長生不老之術,于是道士地位也就得到了提升也說不定。咳咳,話扯遠了,還是繼續回來說公孫勝吧。
公孫勝,薊州人氏。少年時好習槍棒,拜二仙山紫虛觀羅真人為師,道號一清。在山上和師父習得一身本領,能夠呼風喚雨,騰云駕霧,因此,下山之后被人們稱作,入云龍。其實在以前一直搞不懂為什么這家伙為什么要叫入云龍,因為我既沒有認真看過入云龍三個字,只是在口上說說而已,也沒有了解公孫勝這個家伙。說實話,其實我看水滸的時候,完全沒有注意到這個家伙,只知道他是一個道士,沒怎么關注過他。要不是因為玩了一個游戲,完全不知道。呃,很尷尬是不是。
不過現在還是了解一些的。公孫勝第一次登場,就是在七星劫綱里頭,也就是,智取生辰綱的那場。梁中書為了給岳父蔡京賀壽,收刮了民脂民膏十萬金銀珠寶,遣派提轄楊志護送去東京。公孫勝得知此事之后,覺得這生辰綱乃是不義之財,想要劫之。不過我覺得,劫人東西終究還是不對的。況且到后面,我也沒見到他們幾個把生辰綱分還到平民百姓身上,(也可能因為暴露的太早,沒有時間)就算是后來將劫生辰綱得來的那些錢財用來建設梁山,但依舊也是拿著不義之財啊。當然,如果換一種想法想,這也倒是正確的。這些錢財落在梁山好漢身上也比落入朝廷手中要好上許多。畢竟得到了拿筆錢就應該用在正確的地方,用來發展實力。給了宋廷,完全沒用。
公孫勝想到要劫財,就準備去鄆城縣東溪村投奔久仰大名的托塔天王晁蓋,想要邀請他一同劫綱。果然是英雄惺惺相惜,臭味相投,呸呸呸,是志同道合。天王晁蓋也得到劉唐傳來的消息,并通過吳用結識了阮氏三兄弟,正在家中商討劫生辰綱之事。于是在公孫勝于晁蓋等六人碰面之后,就有了著名的七星聚義。
在智取生辰綱之中,公孫勝沒有出啥子力氣,多是吳用在想法子,全場跑龍套一個。劫晚生辰綱之后,沒過多久,白勝就被抓了,他們的事情也就敗露了,便開始了逃亡。還好此時有宋江幫忙,公孫勝一行人也就就此逃過一劫,逃到了阮氏三兄弟的家里。不過他們也是逃了和尚留了廟。晁莊上的家丁供出了公孫勝他們的名字還有阮氏兄弟的住處,主要緝拿他們的何濤立馬帶領官兵追殺了過去。
在軍隊面前,再厲害的好漢也是白搭。畢竟官兵是用水路追趕過來。水滸里的人物還沒有一個能以一敵萬的,就是敵千也沒有。在陸上都不能,就別說海上了。三國里頭都沒有稱霸水上的將領。這時候,公孫勝終于迎來了他的第一戰,石碣村之戰。此戰是多虧了公孫勝施法,喚起風勢,借著大火,一舉燒了何濤的軍隊,獲得大勝。這有點像三國演義里頭的赤壁之戰,只不過規模和名氣都小上一大截。
到這里,我倒是有一個想法,我覺得公孫勝這么厲害,為什么,宋江不拿出來和其他武將單挑呢?我這就有些好奇公孫勝的武功了,他到底有多強?石碣村之戰,就算有吳用之計,難道公孫勝就想不到嗎?而且若是沒有公孫勝的呼風之能,就算最后能夠逃脫或是勝利,但是七星絕對要死幾個,梁山好漢也就不完整了。所以在特定的地點或者情況下,公孫勝的能力足以以一敵一軍。
隨后在成名之戰高唐斗法之中,用五雷天罡正法秒殺了那個以一人妖術多次敗宋江的的高唐太守高廉。那么多梁山好漢連靠近都無法的,依舊是給公孫勝一招秒掉,完全凸顯出公孫勝其過人的實力。
還有在攻打芒碭山之時,居然能夠擺下孔明所流傳下來的八陣圖迎敵(估計和羅貫中有不小的關系),打敗混世魔王樊瑞,生擒項充,李袞,還有樊瑞。樊瑞也是一個強者,劍錘法術都有涉獵,梁山將領完全打不過,甚至也是近不了身,談何單挑?還是得靠公孫勝出面以法術秒殺。最后公孫勝還收了樊瑞為徒。
終結以上事件,我覺得,公孫勝的實力完全可以稱得上水滸第一人,無論是武將單挑,還是軍事比拼,可以說是一個頂尖存在。說實話,在水泊梁山上的一百單七將,沒有一個是能單挑得過公孫勝的。要不然也不妄稱其是章回體小說之中的第一個法師了。
我覺得在公孫勝身上充滿了諸葛亮的那種神話色彩,很像諸葛亮,就是不會出謀劃策就是了。不知道為什么,我就不太看好吳用,我覺得吳用的實力其實一般般,前期還是挺強的,比如七星聚義,火并王倫,智取生辰綱,但是到了后面,宋江掌權時候,就實力直接下跌了,完全沒有出過什么奇謀,也沒有什么高強的軍政能力,基本上只能算一個二流軍師,雖然吳用自稱加亮先生,宋江也稱他為賽諸葛可是真正有什么用?吳用還真的沒有當好一個軍師,如果換做是公孫勝就不一樣了,雖然公孫勝也不會出謀劃策,最多也和吳用一樣是一個二流軍師,但至少勝在職業上面,畢竟是一個半仙加法師。就算不能出奇謀也能夠出奇兵。
所以我才這就可能是公孫勝為什么會在征討方臘的時候離開梁山,為什么會當初在宋江第一次上梁山的時候離開了。這里面除了想要回山修道或是遵循師命,最重要的,還是只有一個原因,就是公孫勝他不鳥宋江。
對,就是因為這個原因。如果公孫勝對宋江的忠心和對晁蓋是一樣的話,完全沒有那么多的事,就算是有師命在身,恐怕會變成將在外,軍命有所不受的樣子了,公孫勝怕是會隨著出征方臘。
這個問題,就出在宋江和晁蓋兩個人的不同的人格魅力身上了。梁山好漢皆是義薄云天,嫉惡如仇的英雄好漢,每一個上梁山的人,除了是因為跟隨,其他都誰因為官逼民反而造成的。所以基本上,在梁山上每一個人都是反朝廷的,對朝廷都有一定程度的憎恨。公孫勝雖然是修道之人,但也是講究一個義字,何況跟著晁蓋久了,也會對朝廷沒有什么好感,加上道士原本就有點悲天憫人,看見民間民不聊生,自然對朝廷加以敵視。
可是呢,宋江這個家伙,倒是挺靠向朝廷的,畢竟宋江原本就是一個小官吏,也沒有嘗過高官厚祿的滋味,其實也沒有被朝廷怎么樣脅迫過,對朝廷自然也是友好狀態,況且,之所以會逼上梁山,說到底還是因為自己殺了閻婆惜,不然也不會有那么多事情發生,甚至不會上梁山。
估計在宋江剛上梁山的時候,公孫勝就感覺到宋江的那種世俗之氣,并不想多和其交流,自己就編了一個說是歸家看老母的話,請求下山。為什么說是編的,也是因為公孫勝常年都在外漂泊,很少回家,而且下山之后也就再也沒有回來過,就有很大可能是編的。之所以會在宋江上山的時候提出歸家,也是不想和宋江見面,直接無視。畢竟公孫勝反宋,宋江親宋,加上公孫勝也有他高傲的底氣,所以也想給宋江一個下馬威。不過呢,估計就算那時候宋江沒有上山,公孫勝還是依舊會啟程回去的,畢竟還是要以修道為主,加上如果道行不夠高深的話,將來遇到厲害的人物,就有可能馬有失蹄。
之后高唐斗法,之所以會下山,還是因為吳用帶著李逵等人軟磨硬泡,從親人和師父方面來勸說公孫勝下山,估計他的師父也被吳用他們搞的不耐煩了,只好丟給公孫勝八字真言:“逢幽而止,遇汴而還。”
這時候,羅真人已經預料到之后所發生的事情,之所以不讓公孫勝涉及這兩處地方,很有可能就是修道之人里面所說的命劫所在。去了那,就有可能性命難保(那估計是死定了,畢竟公孫勝不是正史上隨宋江起義的,如果真的征方臘,那是玩完了)。
隨著宋江南征北戰的時候,公孫勝的確拿出了真正的法師該有的力量,在戰場上大放異彩。征討遼國時,公孫勝在幽州青石峪破除統軍賀重寶的妖法,又以五雷天罡正法,協助宋軍大破太乙渾天象陣。后來在五龍山時,來了一場真正的單挑,與喬道清來了一場斗法,先是玩控兵之術,這個就有點仙俠的味道了,之后又是召喚神獸大戰,喬道清都敵不過,大敗。最后認了公孫勝當師父。隨后還多次救援玉麒麟盧俊義。比如用法使敵人兵器掉落,然后讓盧俊義秒殺對面。而在簡本水滸中,公孫勝還曾“布起五里黑霧”,協助孫安奪取石祁城,又獻計攻克秦州。
所以,在冷兵器時代,牛逼的武將不是最重要的,能夠放全屏技能的法師才是最重要的。一個這樣的法師分分鐘解決戰斗。關鍵公孫勝還是第一個出現在小說之中的法師,戰斗力就是無解。當然,這么牛逼的人物也有被黑的時候,在蕩寇志之中,公孫勝在汶河渡與陳希真斗法,被陳希真用真武訣鎮壓,從此不能施展五雷天心正法。鎮守三關時又被陳希真以乾元鏡攝去魂魄,以致僵臥靜室,最終被范成龍擒獲。最后押往東京,凌遲處死。唉,在蕩寇志之中,第一法師死的相當凄慘,他的師父羅真人也不出來制止一下。
不過,在水滸傳里頭,公孫勝的結局還是相當好的。到了征討方臘之時,公孫勝拿出師父先前囑咐,騰云駕霧而去,回二仙山,隨師父羅真人繼續修道。安養一生。挺完美的。
一個初中生的讀水滸,第三篇,還剩最后一篇。本文隨心而作,最好希望大家不要看到一半就直接下到評論區開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