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暖暖即將兩歲的時候,我聽說兩歲孩子特別可怕,特別難帶,內心害怕,特別焦慮。直到我看了全球階梯教養《你的2歲孩子》,我幡然醒悟,哦,兩歲半到三歲這個階段處于孩子成長的不穩定期,大部分孩子這個時期,讓看護人很頭疼。但是剛剛兩歲的孩子,并不可怕,他很溫和,特別乖,十分討人喜歡。
孩子的整個成長過程好像總是不能一帆風順,剛剛經歷了一段平穩時期,馬上就又要經歷一段波動時期。這種情形被稱作“成長的交織”。
原來孩子的每一次成長都是在穩定期進行突破,突破之后,獲得發展。又進入較高層次的穩定期,這樣,穩定,突破,再穩定,再突破,直至達到最終的穩定狀態。
根據上圖所示,在學齡前孩子要經歷兩個不穩定期,一歲半到兩歲,兩歲半到三歲。終于明白暖暖一歲半時,做事情總有她自己的一套,完全不理會大人的想法,她以為她長大了,可以自己按照自己的想法來,事實是,因為幼小,她的行動總是跟不上她的想法。比如,她想自己用勺子吃飯,事實是不是用力過猛,碰倒碗,就是舀不了飯,或者進勺子里的飯很少,進嘴巴的更少,大部分飯撒得滿桌子滿地滿身都是。
剛剛步入兩歲的暖暖,每天都有一堆事,逗得你笑個不停,真真變成家里的小開心果。
我截取幾個小片段,看完后,你還會覺得兩歲可怕嗎?
1 小姨結婚當天
一大早,姥姥正喂暖暖吃面條
“那兩個爺爺還沒吃面。”(馬路對面,兩個本家姥爺在聊天。)
“哦!那兩個爺爺還沒吃面,那姥姥帶你過去叫爺爺吃飯。”(姥姥牽著她的手,走到對面。)
“爺爺,喂暖暖吃。”她對其中一位爺爺說。
“你不是說爺爺還沒吃飯嗎?怎么讓爺爺喂你?”
過了幾分鐘,“娃愛坐搖搖椅,爺給咱也買個,你和姐姐都坐。”
“爺爺吃飯,姥姥喂。”
2
姐姐拿來上學用的口風琴,給暖暖彈琴。
暖暖看姐姐彈,自己也想彈,手動了琴鍵不說,還想動姐姐嘴里吹的那。
姨媽:“那是姐姐上學用的,不能亂碰,碰壞了,姐姐老師會批評她,你哪天來家里,姐姐給你彈鋼琴聽。”
“裝起來。”拿來琴盒,讓姐姐裝起來。
3
姊妹倆在玩蘑菇盯玩具,她拿起一個小蘑菇放進嘴里。我邊說不能吃,邊讓她吐出來。
姐姐給她一個大球球,倆人玩球玩得不亦樂乎。
轉眼八點了,我讓她把球球還給姐姐,回家睡覺。
她把球球拿給姐姐,往姐姐手里塞。
“我不要,給你了,但是,你不能往嘴里吃。”
“謝謝姐姐。”
回家路上。
“你晚上跟姐姐睡,還是跟媽媽睡?”
“跟姐姐睡。”好受傷,不要當媽的了。
“姐姐床小,萬一把你摔下去了,怎么辦?”
“跟媽媽睡。”
“再見。”跟送她回家的姨媽道別。
4
小姨結婚,她拿了可多糖。
早上起來,“媽媽,吃糖。”
“誰要吃糖?”
“暖暖想吃。”
“哪想吃?”
“嘴巴想,肚子想。”指著自己的嘴和肚子說。
“給妹妹吃。”拿了兩顆,跑出門,找小妹妹去了。
5 姥姥和暖暖
暖暖手心朝上,“給錢。”
“要錢干什么?”
“買糖吃。”
“家里有糖。”
“哦,有呢。”轉身又跑走了。
6
街道上,正騎著妹妹的大紅牛,猛然想起自己也有,扔了牛,“有呢,有呢。”
跑回來,把馬拉出去,和牛放一塊。自己坐在馬上,拍著牛,喊著,“妹妹騎,妹妹騎。”
一會把妹妹小推車推出來,拍著車子,“妹妹坐,妹妹坐。”
推著妹妹,到處走,那個高興。
類似的事情還有很多,有沒有發現,娃一下子懂事了。和這樣的孩子相處,你還會頭疼嗎?珍惜難得的平穩期,用心應對孩子的每個訴求,也許你的孩子直到三歲,還沒出現大的波動期,那么恭喜你,順利度過不穩定期。也許你的孩子天生性格好,也許你的方法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