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的幸福需要自己爭取

斷·舍·離

柏拉圖有句話說:“最重要的不是活著,而是活出美好。”

斷舍離就是讓生活活出美好,用斷舍離的思維養育孩子,也即使讓孩子擁有活出美好人生的能力。孩子的幸福需要他自己去爭取。

我們實踐過斷舍離的都會知道,“斷”,是舍棄不必要的事物;“舍”,是限定喜愛的事務;而經過“斷”和“舍”到達的境界,便稱之為“離”。

當一個人需要不斷在大腦中思考我需要吸收什么,斷絕什么,保留什么,舍棄什么,自然而然就會鍛煉出選擇和決斷的能力。孩子亦是如此。

達到“離”的狀態,也就成就人的“自尊心”。換言之,就是理解自己,而后珍重自己。

我記得我自己在做斷舍離之前,凡是都是以物品為主,以優惠為主,極少是以自我為主。

本以為這并沒有什么問題,慢慢才發現我早已失去了自己,是個價值感極低的人,也害怕失去、害怕錯誤。

如果人生是這樣的一種能量狀態,談何實現夢想,談何幸福快樂。

那回到孩子,何嘗不是同樣的原理。現在的孩子凡事都是父母做決斷,它如何知道自己真正需要什么,如何鍛煉自我的決斷力和思考力。

家長們會擔心,孩子還小不懂得什么是重要的,我們仔細想想,還是真的不知道嗎?餓了會知道要吃,渴了也會知道要喝,好奇的東西會去探索,害怕的東西回去躲避。

我們是否有時候因為過度關心而剝奪孩子鍛煉自我基本能力的權利。

在斷舍離的過程中,我們需要不斷去實踐這個東西“必要不必要”,“合適不合適”,“舒適不舒適”,反復對上面的這些問題進行思考、感覺以及感性認識。

通過這一連串的工序,心與腦都得到了訓練,還有效地培養了孩子的自尊心,這不是性價比最高的育兒方式嗎?

把對幸福的權利還給孩子,讓孩子從小學會為自己怦然心動的人生而努力。

最后編輯于
?著作權歸作者所有,轉載或內容合作請聯系作者
平臺聲明:文章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由作者上傳并發布,文章內容僅代表作者本人觀點,簡書系信息發布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