轉眼又到了春節,一年一度的最繁忙、最糊里糊涂的日子。忙,是必須的,說到糊涂,大抵是因為一進入臘月門,人們就不記得陽歷了,只是感覺到日子過得飛快,才喝了臘八粥,眨眼間就到了除夕。
回想起小時候,對于過年,那是很早就期盼的一件事。或許是因為平日里生活的清貧和勞碌,人們只有在過年的時候,才能得到歇息,才能和親朋在一起談談地里的收成和對明年翻身的渴望。而小孩子是不會理解大人難處的,在男孩子的心里,過年就意味著被放松管理,不用被老師和父母逼著寫作業、不用因為淘氣頑皮而被父母責罵,就可以和小伙伴一起穿著新衣服到處游逛、放鞭炮。女孩子則會穿著花衣、扎著紅頭繩,被打扮的漂漂亮亮,像蝴蝶一樣穿梭于眾親朋間飛來飛去。
說到過年,就必須提到壓歲錢。壓歲錢的來源主要有兩種途徑,一種是父母給的,1角、2角不等,我記得那時2角錢可以買一封100頭的鞭炮。另一種是長輩親朋給的那時候,尤其是在每年大年初一,孩子們競先比賽看誰起得早,然后面向長輩磕頭如搗蒜,接受老人們的紅包。壓歲錢是孩子們經濟上的主要來源,家境好的,可以留作零花錢,買鞭炮、小人書和發卡、手絹之類的,家境差的,往往就會被父母沒收,充作開學的學費或補貼了家用。盡管數額不是很大,但那一直是小時候的一段最溫馨的記憶。
關于春節,老一輩人流傳下來有很多的講究,比如除夕要守夜、大年初一早上吃餃子、一天不能動廚刀和掃把、吃包子會受一年的氣和不能叱責孩子等等。初二一般是女婿回丈人家的日子。這一天,丈夫要帶著媳婦孩子和煙酒等禮興,向岳父岳母報告自己一年來情況,老丈人則要拿出家里最好的東西,招待女婿一家。初三以后,則是姑、舅、叔、姨這樣一些重要親戚需要去走動走動,平日里對自己關心照顧的感激之情,要靠這幾天來表達和聯絡。初五俗稱“破五”,因民俗認為之前諸多禁忌過此日皆可破而得名。由于這一天承擔了太多人們的希望與憧憬,所以古代這一天的禁忌就特別多,比如在這一天必須吃餃子、不能用生米做飯、不準婦女串門等。另外,如果有房屋修繕等工作,就可以動土了。
過去在農村,不到十五,年就不算過完,一些遠房的、平日里走動不多的親戚、朋友,在這之前走走就可以了。正月十五是元宵節,又稱上元節、春燈節、小正月、元夕節。元宵節是春節后第一個重要節日,元宵即“湯圓”,它的做法成份風味各異,但是吃元宵代表的意義卻相同。代表著團團圓圓和和美美,日子越過越紅火。俗語有句話叫和氣生財。家庭的和睦以及家人的團圓對于一個完整的家庭來講是多么重要的因素。因此,在元宵節一定要和家人吃上“元宵”。另外,有些地方還有送燈、耍龍燈、舞獅子和猜燈謎的習俗。
也許是由于生活水平的提高,大多數的人都在感慨,現在過年,越來越沒有年味了。也難怪,現如今,從餐桌上到平時穿著,從出行的便利到追求高質量的精神生活,人們無一不是在天天過年,年,作為一種傳統習俗,正在變為一種傳遞親情、友情的的平臺,正在作為團圓、和諧、美滿生活的一種象征,被賦予了新的意義。在新的一年來臨之際,衷心地祝福我的家人、親戚、朋友,平安順利,吉祥平安!
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