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我在網上教英語經歷的第一個教師節,也是這幾年收到“教師節快樂”最多的一次。
跟我一起工作過的人知道我的完美主義,但他們看不到我內心還有一層心理潔癖。
我對老師的印象停留在二十多年前。
九十年代,我上小學,經過菜場的時候看到老師在買菜,我很驚訝地問我媽“老師為什么也會買菜?”我媽說“老師也是人啊”。
十年前,我走進駕校,問工作人員“請問哪位是王老師?”他們很困惑地看著我“你是說王教練嗎?”
老師和教練還是有區別的。
五年前,我走進理發店,店員問“請問您要找哪位老師?”我很困惑地看著他們“你是說理發師嗎?”
老師和老師也是有區別的。
孟子說過,“人之患在好為人師”。
一年前,我走進網絡平臺,講課的人說“不要喊我的名字,喊我老師”。
孔子說過,“不患寡而患不均”。
那時候老師提出私下補課還會臉紅,不像文章開頭放出的圖一樣“眼睛盯著錢幣”。
以前老師收入差不多,也沒那么計較,不像這兩年網上有點技能的人都在忙著知識變現。
讓我難以忘記的是,在我小學學音標不久,老師進行了一次反向考察,也就是不默寫音標,而是看著26個字母把音標寫出來。那一次我考了全班倒數第二,跟長期倒數第一的那個同學進了老師辦公室,那種感覺就像小孩進了醫院聞到藥水味道一樣。老師問我:“我讓你們每天跟著磁帶讀英語,你讀了嗎?”。我怕被老師罵,所以果斷回答“讀了”。老師看著倒數第一的同學說,“你看,雖然他這次考的不好,但是他每天讀英語,他英語一定會學好的”。我特別感動,我騙了老師,老師卻鼓勵了我。就是這樣一份感動,成為了我學習英語的最大動力,每天上學放學看著周圍念叨“This is a tree. That is a car. The car number is XXXXX”,我的同學沒有誰看到數字比我的反應更快。
我小學老師的水平不見得比我現在高,但他們給我留下的回憶,不是知識,而是曾經的責罵或鼓勵,讓我覺得畏懼或是溫暖。
學生的潛力也不見得就像自己想的那么糟糕,如果我沒有當時老師的鼓勵,可能我也會是為了四六級頭疼的同學之一。
我的小學老師講課水平有高有低,但他們的責罵或鼓勵都是真實的,誰也不會為了忽悠你報收費課而對你刻意地輕聲細語。
此時此刻,有點想念他們。
我是天秤座。
我在網上教英語。
但我算不上老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