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是一個最好的時代。
從前,想要知道點新鮮事,需要訂好幾份報紙、雜志,才能知道這個世界在發生什么。
現在,打開手機,我們就能看到美國大選狗咬狗、馬云雙十一賺了多少錢、哪個飯店在打折、汽車保養小竅門、王寶強綠帽子戴的多么冤,……
互聯網讓每一個人都變成博學者。
每一個網站、公眾號、手機APP都在花枝招展的賣弄風情:大爺,快來這兒看看啊!
即便身處中原小城——鶴壁,我也能感受到互聯網對我滿滿的善意。從前,我們只是普通的小老百姓,現在互聯網懂我們,提供我們需要的任何服務,讓我們看到任何想看到的信息。
用戶不是上帝,上帝太假;用戶是皇帝,就在當下。
何不食肉糜
有一則小故事,發生在中國的魏晉時期,有一年發生饑荒,老百姓沒有糧食吃,到處都在餓死人,消息終于傳到皇帝耳朵里。
皇帝是個好皇帝,確實想為百姓辦點實事兒,苦思冥想之后,告訴大臣們:“百姓沒有糧食吃,不如讓他們吃肉吧。”
這個皇帝就是晉惠帝,因為這件事,被人笑話了一千多年。
為什么晉惠帝能說出這么沒有常識的話呢?
原因很簡單,大臣們只撿皇帝喜歡聽的事情說,皇帝不喜歡的,他們一概不說。所以,皇帝了解到的,只是他喜歡聽和喜歡看的。
如今,這個故事正發生在我們每個人身上。
來一條文章生產線
美國有一個網站叫美國在線。這個網站有一個系統,通過收集用戶的搜索詞、閱讀愛好等數據,分析出用戶最感興趣的話題。
系統根據用戶感興趣的話題生成題目,然后把這些題目分發給寫手,寫手再根據題目寫文章。每個寫手每天能寫5-10篇,一般的一個小時生產一篇,厲害的可以25分鐘生產一篇。
靠這種批量化生產,美國在線獲得了大約50%的利潤。
這種文章的批量化生產只發生在美國嗎?
請看下面幾張圖:
- 今日頭條的后臺
今日頭條靠人工智能為用戶分發內容,我們平時看什么、喜歡看什么,打開今日頭條就能看到。我們不喜歡的內容,幾乎不會出現在我們的頁面。
今日頭條太懂我們了,隨隨便便就能看上很長時間。
- 微信公眾號的后臺
微信是通過朋友圈的分享和訂閱來獲取用戶的,跟今日頭條不同,但本質也一樣。
我們訂閱的內容包含不同領域,但經常打開的都是我們喜歡的,那些興趣不大的訂閱號的可能一個月都不會打開一次。
- 新榜的內容分析
新榜能分析出每天有哪個領域、那種風格的文章閱讀量高,微信上人們喜歡看什么、網易平臺上人們喜歡讀什么,最近哪個熱點更受人關注。內容運營商根據這些數據來生產讀者喜歡看的文章。
幾乎所有媒體平臺的后臺都會對用戶屬性、用戶愛好、用戶習慣、點擊關鍵詞等數據進行統計。
根據這些數據分析的結果,生產出用戶喜歡看的文章,這樣就能夠保證流量,從而保證利潤。
內容智能分發帶來的好處是顯而易見的:我們想看什么就能看到什么。
然而,這會帶來另一個后果:何不食肉糜。
內容運營商要獲取流量,會想法設法留住用戶,他們會準備好一口十分漂亮的井,讓我們跳進去。
我們看向周圍,有很多有共同語言的青蛙;我們仰起頭,依然能看到藍藍的天。而我們以為,這就是世界。
跳出那口井
生活中的每一個領域都在為我們定制一口舒適的井。
馬云在淘寶上推送我們無法拒絕的商品,媒體平臺推送我們喜歡看的內容,電視里放著最喜歡的電視劇,影院上映流程化生產的影片。
當然,這并不意味這是一件壞事,很多人喜歡這樣帝王般的服務:它們很懂我,我很舒適,這樣有什么不好的?
但是,隨著人工智能越來越懂我們,會出現一個后果:階層固化。就是指不同階層間的流動性下降,比如窮人家庭和中產家庭;老百姓和富豪;造井的人和坐井的人。
怎樣跳出這口為我們量身打造呢?
答案是:認知升級。
感興趣的朋友可以先查閱一下資料。關于認知升級的話題,我們下次再聊。
如果您覺得本文對您有用,請將這篇文章分享給您的朋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