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布拉格
我從布拉迪斯拉發(斯洛伐克首都)出發,乘著老舊的綠皮火車,一路顛簸著到了布拉格。途中一直淅淅瀝瀝下著小雨,列車在冷雨中飛馳,浪漫中帶了點陰郁的調子。到了布拉格,天空忽然放晴,遠處天光湛藍,布拉格的上空一下變成金色,中世紀的街道和城堡籠罩在這天光里,像童話中的仙境一般。
我與同行的小C一起從中央火車站下車,這里位于布拉格老城區,出了站口,可以看到城里那些圓頂的塔式建筑,無論是羅馬式、哥德式、巴洛克式,還是文藝復興式,都完好地保存著。離出站口不遠有一座鐵皮涼亭,是專為游客設立的便利信息站。信息站里,有三排報刊架,排列得齊齊整整,上面擺滿了琳瑯滿目的地圖和乘車指南。
我們俯身尋覓半晌,終于在兩張越南語地圖之間,尋到了一份中文版的布拉格指南。帶著漢字一同啟程,在布拉格這座陌生的城市,忽然也多了一份莫名的親切感。我和小C將地圖收進背包,沿著布拉格的古老街道四處閑逛。
布拉格是捷克的首都,坐落在伏爾塔瓦河兩岸,是一座美麗而古老的山城。這里的老城區精致而古典,幾乎每條大街小巷都能找到13世紀以來的古老建筑,它們歷經風雨,依舊保留著幾百年前的古典風貌。據當地人講,今日的布拉格得益于歐洲人堅持了千百年的“傳承”精神,他們喜歡將那些零落破舊的老房子修葺翻新,而非拆遷重建。所以,當我在布拉格老城區徜徉時,才能體會到獨屬于歐洲人的浪漫情懷。
午餐我們在老城街區一家不甚出名的餐廳里解決,我點了一份滋味濃郁的捷克炸排骨,以Knediky作為配菜。小C感慨說,Knediky看起來像餃子的形狀,實則完全不同,大概只有別具一格的東歐人,才會用面包和雞蛋作為餃子餡料。
我笑著逗她,所以它叫Knediky,而非Dumpling。
小C懶得理我,抱著一杯自釀鮮啤,喝一口,滿足地瞇起眼。窗外是洶涌的人群,長椅上停著一群白鴿,有人走過去,受驚般呼啦啦飛向天空。
二、木偶小店
吃完飯,我們坐在廣場喝咖啡,遠處有一座高高的教堂,尖頂上折射出光怪陸離的光。一個年輕人,站在舊廣場上,狼吞虎咽掉地吃一盒快餐,布拉格的一天也就這么消磨掉了。
布拉格是座討人喜愛的城市,這里永遠是人來人往。我們在洶涌的人潮中,偶遇一家手工木偶小店,隔著櫥窗可以看到各種奇形怪狀的木偶。木偶店的老板探出頭,拽著門口的搖鈴,熱情地招呼我們進店。
小C喜歡這里的小木偶,在店里駐足了整整一個下午。木偶店的老板是本地人,講英文時,總是夾雜著濃重的捷克口音。他看起來還年輕,卻蓄著濃密的胡須,很有股滄桑的味道。我們相談甚歡,說到動情處,他會笑著看我們,深藍色的眼眸,像海一樣。
雖然木偶店老板的捷克式英語我并不能完全理解,他卻說了句極富哲理的話,讓我銘記至今。他說:“布拉格的滄桑,是因為經歷過風雨。”所以,小到一個人,大到一座城,都是循著這樣一條荊棘的路,緩緩走來,才有了歷史的厚重感。我沒想到這諸多感悟,居然來自于一家再尋常不過的木偶小鋪。
離開木偶小店時,我并沒有購買老板親手打造的木偶,卻學會了如何用絲線操縱那些木質的精靈。當然,我也并非空手而歸,用15克朗的低廉價格,買走了放置于店鋪角落的木質小天使。它雖不能動、不能言語,只需不到6元人民幣,可是卻很有靈性,仿佛真的帶著上帝所賦予的使命而來。
我離開這家小店時,那位滄桑又從容的老板,笑著對我說:“Honey,謝謝你,以及你整整一個下午的笑容。”
三、查理斯大橋
大部分人對布拉格的偏愛,大抵是從伏爾塔瓦河開始的。伏爾塔瓦河被譽為“捷克母親河”,她將布拉格分為兩岸,左岸是布拉格的老城區,右岸是城堡與皇宮。這兩岸風景全靠查理斯大橋相連,它是伏爾塔瓦河的靈魂。
小C說,她來布拉格,多半是為了一睹查理斯大橋的風采。
夏天的傍晚,橘色陽光斜斜灑落在伏爾塔瓦河兩岸,晚風拂過河畔,水面波光粼粼,一切景色,都溫暖得恰到好處。
如果不是親眼見過,你大概無法想象,一座516米長的古橋上,竟可以同時容納那么多彩繽紛的藝術風格。橋上有流浪畫師在用油彩描繪伏爾塔瓦河兩岸的風景,也有素描大師執一支鉛筆,為行人勾勒笑顏。
在橋上,我還遇見嘹聲吆喝的小商小販,他們四下兜售著雕琢精美的泥塑玩偶與冰箱貼,三三兩兩的基督徒,從橋頭的哥德式塔樓走來,走過查理斯國王像,然后駐足在橋的中央,心懷虔誠地觸摸第八尊圣像。
我聽見清脆悅耳的鈴木打擊樂,還有小提琴與手風琴的美妙融合。那時,我忍不住疑惑——為何一座磚砌古橋,可以融匯這么多的美好?為何那么多風格迥異的各式藝術密集地融于一處,卻不顯得繚亂紛雜?
直到我走遍整個布拉格,我才終于明白——布拉格這座歐洲古城,實在將“兼容并蓄”這四個字做到了極致。它不拒絕任何美好,也從不原樣照搬。布拉格將音樂、藝術與信仰一并收留,然后以其獨特的方式,講述給每一位游人。
所以,當我走過這座查理斯大橋,我所記住的并不是任何一種單調的美好,而是一種完整的、融洽的風情。
我將這種獨特的風情稱為——查理斯風情。
四、布拉格城堡
走過查理斯橋,我們到了伏爾塔瓦河的右岸,布拉格城堡矗立在伏爾塔瓦丘陵之上,而圣維塔教堂,則立于布拉格城堡的中央廣場上。
揮別左岸的精致與細膩,我所迎來的,是皇族所特有的貴氣與恢弘。
皇宮城堡自然是華美偉大的,然而拋開皇族的古堡不談,在這場漫長的布拉格旅行中,最令我為之震撼的,是莊嚴肅穆的圣維塔教堂。
如果說,皇宮描繪的是一段臣民與國王的對話,那么,教堂則是一曲人類獻給上帝的贊歌。
當手中的廣角鏡頭已經無法收錄圣維塔教堂的全貌,我所能做的,便只剩下兩件事情——站在教堂外,靜靜膜拜;又或者,走進教堂里,虔誠祈禱。
我并非基督徒,卻在身處圣維塔之時,深深臣服于宗教的力量。
從我進入教堂,直至離開,那里始終游人如織,卻比空曠無人處更為安靜,更為平和。毫無疑問,沒有人膽敢在上帝面前喧喧嚷嚷,肆意交談。相比起查理斯橋,這座神圣與華美并存的龐大建筑顯然是挑剔的。因為從始至終,它終究只容得下莊嚴與肅穆,虔誠與信仰。
如今,布拉格之行早已結束。
當我再捧起床頭的那本《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輕》,腦海中浮現出來,已不僅僅是米蘭·昆德拉于書中所描繪的生命密碼。更多的,是布拉格所給與我的,立體又鮮活的認知。
圣維塔的神圣,老城街巷的精致,伏爾塔瓦河畔的風景,布拉格的風情,已然融于我心深處,成為那段時光所給予我的,最好的回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