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不知道你長什么樣子,我覺得什么樣子都與你不符,譬如我第一次在媒體上聽到你的聲音,我也覺得那不應該是你,你不應該是嗲嗲的臺灣腔。或許你像是小說里的人物,一拍成電視劇發現所有的形象都不符。文學作品中看到的描寫自覺在腦海中形成一個似幻非幻的實體,這個人張揚,熱情,真誠,這樣的一個靈魂到底什么樣的軀殼才能相稱,我也不知道。但是,什么樣的軀殼都是對這個精神實體的禁閉。
喜歡看你的書,不知道是為什么。有同學說她覺得她已經過了讀三毛的年紀了,潛意識也就是說三毛的書算是青春文學,我們已經過了看純粹的青春紀事的時光。我也曾這么想過,畢竟三毛的書里都是她的生活,她的愁與悶,她的苦與樂,她大喜的時候,毫不吝嗇言辭,她悲慟的時候,也恨不得全世界陪她一起哭。
我們都想著,生活的殘酷性遠超乎我們想象,別人的情緒看得再多,那畢竟也不是自己的。每天被生活的各種形態充斥著的我們,過得還是自己的生活,很多名人都會說有一本書激勵著成長之類,其實我們普通人在書里面獲得的精神力量還是有限的,書里面可以得到另一個世界的樂趣,可以得到思想的共鳴,但它還不夠強大到足以支持我在無涯的生活里得到足夠的信心和勇氣。三毛的書,看著就像是別人的生活,與己無關。只是覺得她活得比我們都精彩,可能她所經歷的生活是我們想要擁有的,活得轟轟烈烈,愛的如癡如醉,痛的撕心裂肺。
除此之外,隱隱看到的不同是她對別人的寬容,她對這個世界的包容,看到那么多的不平事,她不批判,更多的是痛心。她不能包容的是家庭的瑣碎,生活的雜蕪讓人無所適從。其實我也倦怠這樣持續的家庭生活,可偶爾回一次家接收到的溫暖又多讓人貪念!她不說撒哈拉沙漠里那些貪婪自私的人,她看到的更多是黃沙掩蓋下的淳樸與善良。可是一回到婆婆家,家庭的瑣碎充斥著生活的全部,這就使人緊張到不能呼吸,在這樣的生活下,沒有鮮活力量的注入,一切都擁擠不堪。
可能我自身冷漠如冰,因此偏愛于這樣的熱情似火。麻木的生活過久了,什么事情都變得無關緊要,不痛不癢。我會努力地讓自己向著陽光,相處好時,在人群中嬉笑怒罵,以為這樣就能多靠近溫暖,轉過身卻想,我這是不是在故作姿態?我本冷漠,我本無心。寂寥時獨坐冷風中,寡言少語,似乎風霜不侵,我本負心,我本懦弱。
也曾聽人說過,心若沒有棲息的地方,到哪里都是在流浪。我曾深以為然,可最終發現,我們都一樣,到了某個地方,總以為這就是我的盡頭了,不是心里不想棲息,而是我們生來的腳步都只會前行,不會停止。我們都在這塵世掙扎著,至死方休!
愛你的人和生活全部,你把所有的經歷訴諸文字,就好像是我自己曾有那么精彩的人生,我有那樣一個漂泊異鄉的夢。我們本都驕傲,一半在塵土里安詳,一半在風里飛揚,一半灑落陰涼,一半沐浴陽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