設計師與業務的關系

? ? ? UI設計師經常會從產品經理那里得到業務需求,同時也會得到產品經理或者交互設計師給的原型圖。打開原型圖,看了看里面的線框圖,感覺一切都在掌握之中。于是,便打開了Ps或者Sketch,開始項目的視覺稿設計。

? ? ? 在這里,我們不禁有個疑問,你了解該項目的業務嗎?很多還是較少?產品背景是什么?誰來使用該產品?他們如何使用?……那又有個問題,你真的需要了解業務嗎?真的需要以上列舉的信息嗎?我們照著線框圖畫出相應的效果圖不就好了嗎?!設計風格統一,注意一些平臺的設計規范,這些知道就夠了。是嗎?夠嗎?

1.了解業務,節約設計時間

? ? ? 什么?了解業務不是更花時間嗎?了解業務確實會需要一點時間,但可以節約你的效果圖設計時間。例如一個產品,有幾十張線框圖,涵蓋了幾個功能應用,你的目標雖然是讓他們的風格達到一致,但卻可能忽略了一些問題,誰用他們?大學生,我們整體風格可能偏青春活潑的感覺,色彩上更顯活力一點;商務人士,我們則側重穩重大氣的風格。如果是男女老少都是用戶范疇,我們則考慮中和。還有,什么時間段使用,一天大概用幾次,競品是怎樣的,我們產品亮點是什么等等。

? ? ?如果你提前去了解業務,并有一定的認知,那么很多問題就會自然得到答案,后面的設計就會一步到位,少走很多彎路,而不是反復修改僅此達到一個視覺上的美而已。例如一款APP,設計稿可能多達60多頁,做了大半,你突然被告知目標人群使用該產品的可能性,夜晚的高于白天的,所以要修改為夜間模式。這一切,可能產品經理太忙,沒當面說,只記錄在文檔里而已,而你沒去了解,忽略了。

2.了解業務,加強溝通和跟進項目

? ? ?作為一名設計師,我們經常把“用戶體驗”掛在嘴上。一旦碰到較為麻煩的操作或者流程,我們就會自然地蹦出這個詞,看似顯得有理有據。是的,曾經我也是那樣的,只不過做的時間長了,我才明白你若只是單一的強調用戶體驗,沒有業務需求的支撐,一切都是無力,站不住腳的。這樣多來幾次,大家都覺得你這人是個偏執狂,溝通困難。

? ? ?然而,你去了解業務,看了需求分析,你發現很多流程可能因為一些硬性的規定造成的,而并非使我們刻意沒考慮用戶體驗。例如,某項功能,必須要知道用戶真實姓名、身份證、銀行卡、聯系方式四要素,不能因為一次性輸入信息過多,導致用戶流失概率很大,而簡化輸入信息,因為這四要素是我們核對個人信息的必要因素。

? ? ?在另一方面,某些流程確實會存在欠缺優化的可能,產品經理沒注意到這一點,那么你可以提出一些見解或看法,讓大家覺得很合理,一來產品得到優化,二來你也在團隊中得到一定的表現。當然,你的建議必須是建立在業務需求達到的基礎上,而不是天馬行空,東一句西一句,咬死“用戶體驗”不放。

3.業務是求職加薪的好幫手

? ? ?這個應該不難理解吧,例如在同家公司同個項目,A與B兩位設計師,A負責該項目的某個業務需求,B則參與項目的一些圖片圖標的制作。同樣兩個人的工作非常認真出色,但到了考核階段,A一般會比B高。為何?因為A完成了一個較為完整的業務需求,而B的工作比較零散。所以,我個人建議在公司中盡量爭取完整的業務需求,這樣績效相對較高,績效在加薪升職中占了一定的比重的。

? ? ?求職也是同個道理,你把累積的一些項目放在簡歷里,附加說明參與的具體業務。如果是上面設計師B,雖說參與了這個項目,但具體負責內容會讓面試打一定的折扣。

? ? ?同時我再補充一點,幾年內,你可能在不同公司做擔任UI設計師,但你從事同個領域,例如金融行業,那么你對活期理財、定期理財、基金基金理財,借款、還款等功能十分熟悉,這就是業務的累積,對你換工作或者升職都有很大的加成。當然,即使你的工作跨領域,只要事先了解業務,也會得心應手的。

? ? ?做一名單一聽產品經理操作的純UI設計師,這條路是走不通的,在大洋彼岸的美國,都是“UI+產品”、” UI+用研”、“UI+交互”、“UI+前端”等等。為了將來的生存,現在的我們還是從了解業務開始吧。

最后編輯于
?著作權歸作者所有,轉載或內容合作請聯系作者
平臺聲明:文章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由作者上傳并發布,文章內容僅代表作者本人觀點,簡書系信息發布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推薦閱讀更多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