朋友圈,是微信的一個偉大發明,它讓你不需要主動聯系朋友就可以知道他們的近況。但是,現在的朋友圈越來越少看到一些朋友的更新了,就連自己也一樣,已經停更兩個月了。
微信剛出來的時候加的都是朋友,那時候的朋友圈成為了我們生活和心情的發布會現場,更新的頻率很頻繁。微信在手機語言設置為英語的時候,朋友圈譯為moment,意為“即刻分享”,似乎比朋友圈更貼切些。因為我們發朋友圈就是在分享我們當下環境的心情、想法。
后來微信加了越來越多的人,有家人、有同事、有因為工作關系加的人,然后我們開始給加的好友分組。
微信通訊錄的好友越來越多后,我們發朋友圈的習慣也開始變了,有些狀態、有些心情不想讓所有的人看到,開始選擇了分組可見。
朋友圈的關系變得復雜后,那個最早意義的朋友圈也早已變了。
有時候當你編輯好文字、挑選好美圖后,在糾結要對哪些人可見的時候,時間一拖你想發朋友圈的想法就變得越來越弱,最后你就選擇了退出不發了。
朋友圈更新的頻率少了后,當你想發一些狀態的時候,你又開始擔心自己發這個狀態會獲得多少的點贊和評論,于是你可能學會了在發布一條消息后不久馬上給私密了。
漸漸的,你的朋友圈從最開始的一天可能有幾條,到一天一更,再到幾天一更,最后到要么都私密了,要么半個月、一個月一更,再或者都停更好久了。
記得謝娜曾在一個節目上說,發朋友圈必須要文字配圖,因為發了圖片才可以私密,否則就只有刪除。
發了朋友圈,選擇私密卻不刪除,只是為了給自己哪天翻看時,看到那些狀態可以回憶當時的場景,給自己的生活做個記錄。
在自己不愛發朋友圈后,曾經自己有一段時間是關閉了該功能,要看朋友圈就重啟。后來發現朋友圈的通知功能(就是那個紅點)可以關閉后,就沒有那種強迫癥看到紅點就點進去看,現在都是一兩天看一次朋友圈。
現在的朋友圈頻繁更新的人越來越少了,在屏蔽了幾個做微商的朋友后,兩三天去看一次朋友圈都可以很快翻完。不知是他們有些把我給屏蔽了,還是他們也分組可見,還是確實沒有發?
有些朋友就是這樣,加了微信,卻很少聊天,甚至有些人從未聊過。這些朋友中有些人成為了偶爾會想念,卻從不聯系的人,但又想了解他們的近況,于是就偷偷去翻看Ta的朋友圈。
有些人你還可以通過朋友圈了解其一些近況,但有些人也停止更新了好久,或者隔好長時間才有一次更新。
現在微信上的好友一般人都加了上兩百個人,但扣除工作關系需要經常聯系的人,朋友中經常聯系的人不會超過5個,而我只有3個。
雖然很多曾經自認為關系很好的朋友,隨著時間的推移,我們的關系變得越來越淡,然后不在聯系,只能偷偷的關注著Ta的朋友圈,想念了就去翻看看。可是越來越多人都不再更新了,就像自己一樣,所以對這些遠方的朋友的了解越來越少。也許我們下次聊天是收到Ta的結婚通知的時候,說Ta要結婚了,問我有沒有空去。
那些偶爾想念,卻不再聯系的朋友,還是希望你們經常發朋友圈且不要對我屏蔽,讓我在歲月的流逝中可以多知道一些關于你的事。
在停更朋友圈的這兩個多月里,自己在朋友圈上花的時間很少,兩三天看一次,或者偶爾想起誰了就去翻看下Ta的朋友圈。在翻看朋友圈時,自己也不再給評論,不點贊,不在別人的朋友圈里留下任何痕跡,只是默默的關注。
不點贊、不評論,害怕自己會驚擾對方的生活,會讓彼此都尷尬。就像自己2個多月沒更新,都不知道要用什么方式回歸朋友圈,發什么內容才不會唐突;或者當有人問我最近在干嘛、這么久都沒消息,我不知道要怎么去回復。
朋友圈展示也只是某個人極小的部分,隨著年齡的成長,我們開始學會了不再把任何事情昭告天下,學會了冷暖自知。因為,朋友圈外的自己,才是最真實的自己。
朋友圈很大,大到我們的好友遍布各地,有著各不一樣的身份,過著各不一樣的生活;朋友圈也很小,小到我們能隨時聯系的就是那么兩三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