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背景
? ? ? ? 這 是大畫家任伯年為吳昌碩畫的像,上扣無頂戴紅纓帽,身著葵黃色官袍,他剛剛交差歸來,袍服未脫,拱著雙袖,還沒來得及擦汗,這一副寒酸相被任伯年看到了,于是就有了這副傳世之作。吳昌碩自己也覺著好笑,日后常用酸寒尉自喻。
? ? ? ? ?吳昌碩1844年生于浙江安吉鄣吳村,1927年在上海去世,享年84歲。這個潛行仕途半個多世紀的“酸寒尉”,仕途上從未有過任何風光,倒是因中國現代繪畫藝術長卷開筆而結束了一個時代。
吳昌碩也畫梅花,但他將梅花畫的像酒盅那樣大,有人因此譏笑他,畫家不以為恥,反而將畫筆伸的更廣了。
于是我們看到了這艷麗的牡丹。人們在他的瓜果蔬菜中看到了千年中國繪畫史上一種新的生活,一種新的情感。
? ? ? ? 清代文字獄大興,史家指出這一種文網嚴密,思想統治的時代,學者的財力只能避免與世紀政治發生接觸。于是學術藝術好古,崇古成風。金文彝鼎,秦磚漢瓦成為人們。梁啟超稱這是“以復古為解放”。金石入印,入書,入畫,一時成為清代書畫纂刻藝術的時代特種。
二、吳昌碩生平
? ? ? ? 吳昌碩自幼好石,14歲就開始治印,“與印不一日離”。事實上吳昌碩首先是以印著稱。吳昌碩兒時家境清寒,石章從村前的小溪里撿,或在方磚瓦片上練,刻刀是用廢鐵破釘磨成的,唯有時間是富裕的。但刻印過久,疲倦不堪。一次刀劃破了無名指,上扣很深,鄉間缺醫少藥,結果爛了很久,手指少了一節。后來他為自己取號“苦鐵”。吳昌碩從刻石治印始,一生以石自娛。吳昌碩十五六歲,和鄰村的章氏訂婚。
? ? 咸豐十年(1860年)太平軍與清軍戰于浙西,章氏被送到了吳家,但還沒來得及成婚,老家鄣吳就已成戰場。17歲的吳昌碩跟著父親逃難,家中留下逃不走的纏足女眷,章氏主動留下照顧婆母。
? ? ? ? 吳昌碩和父親逃亡了5年,全家避亂于荒山野谷中,弟妹先后死于饑饉。后又與家人失散,替人做短工、打雜度日,先后在湖北、安徽等地流亡數年,留下了困擾他一生的肝病和足疾。一次吳昌碩避難于山洞,一連幾天沒有吃的,周圍除了石頭什么都沒有,幸得當地鄉民周濟才大難不死。為感念這段恩情,他又為自己取號“蒼石”。
? ? ? ?“亡者四千人,剩二十五”,是無場所描寫太平軍被平定后,面目全非的故里。此時吳家九口人,只剩下和他逃難的父親,其余7人均死于戰亂之中。故鄉已是十室九空的傷心地,吳昌碩走了。他在縣城的邊上開了一片地,以為生計。“故鄉雖未遠,易地亦憂傷”。吳昌碩在這個被他稱作“蕪園”的半畝園中苦讀十年。平日里自己種瓜種菜,還植了30株梅花。他開始畫畫,開筆畫的就是梅花。每戶有寒苦之香,他以梅花紀念未成婚的夫人。
? ? ? ? “苦鐵道人梅知己”,此后,吳昌碩一生以古雅清冷的梅花和樸拙粗糲的石頭為標志性意象,也以“蒼石”叫了一生。 晚年,吳昌碩治印一方“明月前身”,將章氏背影刻作印章的邊款,只用在他畫的梅花上。
? ? ? ?1865年,清軍平定太平天國,吳家是耕讀傳家,博取功名是光宗耀祖的事業。22歲的吳昌碩在父親與學官的催促下,考上了。民國以后,他仍不忘舊事,刻閑章一方“同治童生咸豐秀才”。
? ? ? 1868年,帶著吳昌碩逃難的父親病逝,一家九口人僅剩他一人。這一年吳昌碩25歲。他開始出游,一肩行李,一箱破書。吳昌碩尋師訪友,這便是他一生中著名的“游學”“游宦”“賣藝”“為客”的生涯。既為養家糊口,也為已萌發的藝術情懷,更為博取仕途上的功名。
? ? ? ? 吳昌碩常說自己“平生恨未多讀書”。在杭州他拜師俞樾,奠定了書畫印的文學底子。在湖州他又為古書和金石收藏夾陸心源做助手。在游學的歲月里,他結交了一批學識卓越的師友。他也以藝會友。逃過難,討過飯的吳昌碩,一生有很多三教九流的朋友。一天他遇見一位古董商,吳昌碩卻對當時社會地位并不高的商人表現出稍有的尊重,書寫了“道在瓦甓”四字相贈。結果這位古董商將他因為知己。古董商感念吳昌碩,以一直珍貴的古缶作為回贈,后來就是這位古董商,把吳昌碩帶到了他事業的福地——上海。
? ? ? ? 吳昌碩把書齋叫“缶廬”,書畫中最常用的號是“老缶”,他本人則被稱為“缶翁”。千百年來唄文人名士壟斷的傳統藝術領域,吳昌碩卻有著兼容并蓄不守繩墨的襟懷。
? ? ? 吳昌碩做官不達,卻在政治地位日漸衰落的古城與達官名流平等論藝。使他能歷覽傳世的彝器和書畫真跡。
? ? ? ? 吳昌碩畢生臨池揮毫,精研碑版。兒時家貧,就蘸清水在青石板上臨寫。43歲那年。與好友同游蘇州虎丘,得贈石鼓文精拓本。石鼓文中國最早的石刻文字,因刻于10座花崗巖上,巖石形似鼓,得名“石鼓文”。吳昌碩如獲至寶,此后半生每日臨石鼓不輟且“臨氣不臨形”。吳昌碩“強抱石鼓”超前賢,一日有一日之境界,終在60歲時脫去窠臼,超越了清代帖學,碑學的樊籬。
? ? ? ? 吳昌碩40歲時,拜海上名家任伯年為師,任伯年請他畫幾筆試試,少有畫作的吳昌碩畫了,寥寥數筆卻讓任伯年看到了金石味,于是感嘆你已經超過我了。但吳昌碩45歲還向任伯年請教繪畫技法。任伯年對吳昌碩說:"你的書法功底深厚,你不妨用篆書的筆法畫花卉,用草書的筆法畫枝干,”變化貫通,不難其奧訣也“。
? ? ? ?書畫同源,中國的書畫藝術某種意義上說都是線條的藝術,但他以書入畫“直從書法演畫法',自然與同時代畫家有所不同。吳昌碩在藝術的長廊一步步前行,走向殿堂的深處,終于贏得了藝術史上”詩書畫印“四絕的美名。
? ? ? ? 辛亥革命后,68歲的吳昌碩也告別了居住30年之久的蘇州,遷居上海。但吳昌碩的轉型是艱難的,雖然一生行走仕途,也只在幕僚候補閑職等官位上周旋。可畢竟在前朝生活了一輩子,于是便有了吳昌碩到上海后這樣的亮相。身穿道袍,頭挽小鬂,一副不新不舊的模樣,古怪而耐人尋味。其實穿道袍僧衣是朝代更替時讀書人慣常的伎倆。自甲午從軍出山海,吳昌碩親歷了大清朝政的戰敗,戰場上的炮火還讓他成了聾子,接著戊戌維新的失敗加深了他的焦慮,當八國聯軍入侵后,慈禧也開始變法自救,吳昌碩竟有了一種平靜,因為他已看清王朝終將覆滅。然而當遮天真的來臨時,內心依然的糾葛,還是化成了一身皇冠道服。但有意思的是1912年,民國元年,他開始用吳昌碩這個名字。吳昌碩原名吳俊,也叫吳俊卿。也就是說聞名于世的吳昌碩是69歲后叫響的。
? ? ? ? ?吳昌碩為書齋取名”去駐隨緣室“,這個名字表明一個舊時代的讀書人在新時代的心境,但也因為在此之前,他去駐上海的因緣已長達40年。吳昌碩第一次走出故鄉是29歲,時間是1872年。或許是仕途的功名才是正道,那時的吳昌碩僅僅是來看看這個完全不同于蘇杭的新商都,會一會個性風格不同的畫家。但吳昌碩以書畫自立的理想,一直與投身仕途的坎坎坷坷糾結在一起,前后磨礪了他30年之久。
? ? ? ?1877年,44歲的吳昌碩又遇上宦海沉浮,一家人的生計發生困難,他從蘇州遷居上海,希望能像任伯年,蒲華一樣以畫謀生,他很有一番希望的寫道“苦鐵之苦終回甘”。但他的書畫在上海并不好賣,生活也沒有等到如期望的那樣轉機。初冬,“夜漏三下,妻兒俱睡熟”,老屋一燈熒然,光淡欲滅,這位曾經的酸寒尉賦詩自嘲,“燈火照見黃花姿,閉戶吟出寒酸詩”。生活的困頓不能讓他忘卻濟世的抱負,海內谷不熟,誰繪流民圖,天山如見憐,雨栗三輔區。吳大澂有詩評價他“苦鐵畫梅成鐵干,苦鐵作篆皆鐵劃,人為苦鐵不經意,苦鐵苦心貫金石”。
? ? ? ? 在上海的低矮屋檐下蜷縮一年,吳昌碩16歲的長子不幸早逝了,不久小女兒又來到人間,他唯一可以做的就是打點行裝,再回蘇州。酸寒是吳昌碩一生為官的常態。1884年,為他畫《酸寒尉》的任伯年又為他畫像取名《饑看天圖》。吳昌碩畫上題詩——造物本愛我,墮地為丈夫,昂昂七尺軀,炯炯雙青矑。胡為二十載,日被饑來驅,頻歲涉江海,面目風塵枯。吳昌碩以己之饑體人之饑,感念百姓水深火熱的疾苦。報國無門,又因長期辛苦寫字,作畫,刻印,吳昌碩的手臂出了毛病,1902年后,他很少篆刻了,加上耳聾病足,60歲時已是多病多愁之身,無奈中吳昌碩自定了一份潤格,成為他正式以畫謀生的人生轉折點。這一年他61歲。
? ? ? ? 或許在滄海橫流的時世中,吳昌碩想當一塊補天的蒼石而不可得,他只能當一個畫家。但和仕途的灰暗相比,他的藝術則越來越顯得剛健自強。這時也正是中國畫生存發展的一個關節點。只滿足皇家需求的宮廷繪畫早已退出同治地位,而代表畫壇正統的“四王”文人畫,背負的歷史積淀太重,陷入筆墨程式化的僵局。在野的揚州畫派,則因筆墨草率開始走下坡路。中國的文化精神品格,呼喚著新的繪畫呈現。
? ? ? ? ?但是這時的吳昌碩已是“無勢力心,無機械心,形跡倆忘,超然塵垢之外”。自17歲遭寇難,人亡家 破,一生磨礪,仍自強不息。他酸寒一生,但他的書畫從來不酸寒,再艱難困頓,藝術之道總是充滿剛正之氣,大約在65歲,吳昌碩的畫自成面目,他創造了中國畫新的審美意境,古拙中透出力度,透出美感,透出趣味,被譽為古雅美。他的畫一反舊文人士大夫纖弱空靈的畫風,飽滿向上,一派磅礴氣象。
? ? ? ? 吳昌碩在紙筆刀石間負起了更長久的擔當,他在積貧積弱的中國近現代史上,濃墨重彩地寫下文化自強的精神品格。但以畫謀生,畢竟不同于“勤皇命,食君祿”。吳昌碩的筆下,開始流泄出平民大眾的生活情趣。早年些只是些文人間的唱和賞玩的交流,但到了上海,市民階層的壯大,商品經濟的繁榮,社會的劇烈變遷,心的審美需求呼吁中國畫壇出現變革,已俞70多歲的吳昌碩,恰恰是這種變革的倡導者。
? ? ? ?1914年,吳昌碩辦篆印書畫展,這是中國傳統書畫最早的個展。晚年他已譽滿畫壇,卻寫了這樣的對聯:“風波即大道,塵土有至情”。大紅大綠從來都是文人畫的忌諱,海上大畫家蒲華就多次告誡吳昌碩要多用水墨,少用顏色,因為“色不可俗”,是文人畫標榜高雅的一貫主張。但吳昌碩衰年變法,對藝術的精進,執著堅毅。
? ? ? ?到上海后,他用西洋紅花花卉,他不守古法,變水墨為五彩,變重墨為重彩,竟在雅俗之間分寸把握極為老到。
他頗為得意,對弟子說,可惜蒲華老死了,不然可以給他一些“顏色”看看。
? ? ? ? 吳昌碩的荷花古拙腴潤,吳昌碩的梅花冷艷渾穆。他畫《荷香果熟時》一張綠盈盈的芭蕉葉上,點綴著幾棵黃澄澄的琵琶,清露欲滴。他畫《秋光圖》幾只黃色的大葫蘆奪目鮮艷,水木淋漓的葫蘆葉間,流淌著渾厚有力的神采。畫中的花卉藤草,是活的生命的氣韻,他說“老缶畫氣不畫形”。
? ? ? ? 來到上海的第二年,1913年,吳昌碩搬進了新居,他的第一本畫冊問世了,他新定了一份潤格,提高了自己賣畫的價格,賣畫的生涯漸入佳境。不煉金丹不坐禪,不為商賈不耕田,閑來寫就青山賣,免受人間作孽錢。早年唐伯虎的理想,到了吳昌碩的萬年才真正的實現了。但吳昌碩最重要的貢獻,是身處動蕩的年代,卻彰顯了中國文化自強不息的精神品格。他一生的探索和強健,在年近古稀時閃爍出巨大的光芒。
? ? ? ? 海派有海上畫派而來,但自吳昌碩以后,海派被注入了新的含義——既有深厚的傳統,又富有變通的精神。吳昌碩成了真正的畫壇領袖。他一生自稱老缶,人尊稱缶翁。這個老缶被推舉為上海書畫協會會長,包容了各種風格,相互交融。
? ? ? ?1913年,西泠印社成立,以“匯流窮源,無門戶之派見”,保存金石,研究印學,吳昌碩被公推我為第一任社長。西子湖畔的西泠印社已是世界非物質遺產。今天,西泠印社到處可以讀到吳昌碩的手澤和遺存。
? ? ? ? 在吳昌碩的生前身后,上海曾經有過“家家缶翁,戶戶昌碩”的畫壇奇景,但吳昌碩自己說:“一個人欲自立成家,至少得辛苦半世”,吳昌碩實際上辛苦了一世。
? ? ? ? 上個世紀90年代,也就是吳昌碩去世60年后,以為年輕的畫家畫了這樣一幅畫《我 輕輕地敲門》,畫中的四個人一次是吳昌碩蒲華虛谷任伯年,作者像早已作古的海上畫家表達了虔誠和敬仰。
三、吳昌碩的人物成就
3.2篆刻
? ? ? ? 少年時他因受其父熏陶,即喜作書,印刻。楷書始學顏魯公,繼學鐘元常;隸書學漢石刻;篆學石鼓文,用筆之法初受鄧石如,趙之謙等人影響,以后在臨寫《石鼓》中融匯變通。行書得黃庭堅、王鐸筆勢之欹側,黃道周之章法,個中又受北碑書風及篆籀用筆之影響,大起大落,遒潤峻險。
? ? ? ?吳昌碩篆刻從“浙派”入手,后專攻漢印,也受鄧石如、吳讓之、趙之謙等人影響,善于留白,或對角欹斜,氣象崢嶸,構圖塊面體積感極強。刀融于筆,篆刻雄而媚、拙而樸、丑而美、古而今、變而正。上取鼎彝,下挹秦漢,以“出鋒鈍角”的刻刀,將錢松、吳攘之切、沖兩種刀法相結合治印。
? ? ? ? 吳昌碩在繼承前人沖刀法和切刀法優秀成果的基礎上,融諸家之長,在大量的篆刻創作實踐中,不斷探索,將沖刀和切刀兩種刀法融合在一起,形成了自己的沖切結合的刀法。這種刀法靈活多變,或沖中帶切,或切中帶沖,甚至切中帶削……這種多變的刀法,把沖刀的猛利、挺勁、爽快與切刀的含蓄、渾樸融為一體,將書意和刀意表現得淋漓盡致,使他的篆刻刀法雄渾樸茂中寓秀逸的個性化特點凸現了出來。
? ? ? ? ?殘缺刀法是吳昌碩篆刻創作中的一種常用手法。我們知道,秦漢古印大多因年深日久,水土的浸蝕,自然的風化,印面及文字線條失去了原先的平整和光潔,變得殘缺不全。恰恰是這些殘缺給我們以古樸、含蓄、渾厚、蒼拙等特殊的審美效果,這是自然的造化使然。吳昌碩善于巧奪天工,在傳統的沖、切刀法的基礎上,輔之以敲、擊、鑿、磨或借用砂石、鞋底、釘頭等,極大地豐富了篆刻藝術的表現手法,并創造性地將篆刻藝術中刀石效果產生的金石味,上升到殘缺美的審美新境界。
主要篆刻作品:《壽山老坑巧色雕獅鈕》《作了天下事》《讀遍千古書》《好學為福》《黑青田》《一月安東令》《湖州安吉縣》《泰山殘石樓》《園丁生于梅洞長于竹洞》《暴書》《千尋竹齋》《千尋竹齋》3刻《吳俊卿信印日利長壽》《安吉吳俊章》《雷浚》《鮮鮮霜中菊》《歸仁里民》。
3.2繪畫
1、內容
? ? ? ? 繪畫的題材以花卉為主,亦偶作山水。前期得到任頤指點,后又參用趙之謙畫法,并博采徐渭、八大、石濤和揚州八怪諸家之長,兼用篆、隸、狂草筆意入畫,色酣墨飽,雄健古拙,亦創新貌。其作品重整體,尚氣勢,認為“奔放處不離法度,精微處照顧氣魄”,富有金石氣。講求用筆、施墨、敷彩、題款、鈐印等的疏密輕重,配合得宜。
? ? ? ?吳昌碩自言:“我平生得力之處在于能以作書之法作畫。”他以篆筆寫梅蘭,狂草作葡萄。所作花卉木石,筆力老辣,氣勢雄強,布局新穎,構圖也近書印的章法布白,喜取“之”字和“女”字格局,或作對角斜勢。用色上似趙之謙,喜用濃麗對比的顏色,尤善用西洋紅,色澤濃艷。
? ? ? 吳昌碩因以“草篆書”入畫,狀物不求寫實,形成了影響近現代中國畫壇的直抒胸襟,酣暢淋漓的 “大 寫意”筆墨形式。
? ? ? ?他酷愛梅花,以寫大篆和草書筆法為之,墨梅、紅梅兼有,畫紅梅水分及色彩調和恰到好處,紅紫相間,筆墨酣暢。又喜作蘭花,喜以或濃或淡的墨色和用篆書筆法畫成,剛勁有力。畫竹竿以淡墨輕抹,葉以濃墨點出,疏密相間,富有變化,或伴以松、梅、石等,成為“雙清”或“三友”。菊花也是他經常入畫的題材,伴以巖石,或插以高而瘦的古瓶,與菊花情狀相映成趣。菊花多作黃色,亦或作墨菊和紅菊。墨菊以焦墨畫出,菊葉以大筆潑灑,濃淡相間。
? ? ? ? 晚年較多畫牡丹,以鮮艷的胭脂紅設色,含有較多水分,再以茂密的枝葉相襯,生氣蓬勃。荷花、水仙、松柏也是經常入畫的題材。
? ? ? ? 菜蔬果品如竹筍、青菜、葫蘆、南瓜、桃子、枇杷、石榴等也一一入畫,極富生活氣息。推崇周閑果蔬風格,作品色墨并用,渾厚蒼勁,對于近世花鳥畫影響深遠。
主要繪畫作品:《天竹花卉》《紫藤圖》《墨荷圖》《五月枇杷圖》《杏花圖》《花卉十二屏風》《梅花》《花卉四屏》《牡丹》《蘭石圖》《松石圖》《花卉》2幅《紫藤圖》《雜畫冊(之—、二)》《依樣》《天香露圖》《杞菊延年》《泥盆菊草圖》《牡丹圖》《牡丹水仙圖》《大富貴》《佛像圖》《富貴神仙圖》《紅梅圖》2幅《薔薇蘆桔圖》《秋艷圖》《三千年結實》《人物》《三千年結實之桃》《神仙福壽》《石梅》《石竹圖》《松梅圖》《歲寒交圖》《桃實圖》《瓜果》《燈下觀書》《姑蘇絲畫圖》等。
2、特點
①金石氣息:吳昌碩繪畫藝術的第一大特色是有金石氣息。所謂金石氣息,指的就是鐘鼎上所鑄的金文與刻在石碑上的文字所具有的味道。人們常說誰誰的畫作有金石氣息,其實這種評論標準都是從吳昌碩的繪畫風格出現以后才有的。比如,人們在談到徐青藤、八大山人時,就從來沒有聽說過評價他們的畫作有金石氣息。
②筆力雄渾:吳昌碩繪畫藝術的第二大特色是筆力雄渾。所謂筆力雄渾,指的就是其畫作中的筆觸樸拙、蒼茫、老辣,極具渾圓、雄強的力量感。人們常說吳昌碩繪畫的氣息很厚、很重,按照書畫圈兒里人的說法就是“筆頭子”很大。所謂“筆頭子”很大,并不是說他用的毛筆很大,而指他筆下的氣息非常渾厚,一筆下去,渾金璞玉,力透紙背,又意蘊豐富、氣象萬千。
③設色濃麗:吳昌碩繪畫藝術的第三大特色是設色濃麗。過去人們總是說中國畫不能搞那么多顏色,用太多顏色容易俗氣。不過,張俊東卻指出,吳昌碩繪畫的用墨就特別濃,設色也特別大膽,特別鮮艷和濃麗。比如,吳昌碩畫過很多牡丹,很多都是大紅大紫的,但是卻不會讓人覺得俗氣,而且非常有文人的那種風骨。所以張俊東認為,中國畫設色的關鍵不在多少,而在誰來用以及怎么去用。
④富于變化
吳昌碩繪畫藝術的第四大特色是筆法和墨法富于變化。這里邊又體現在幾個方面。張俊東舉例介紹說,比如吳昌碩在畫菊花時,可以將一朵菊花無論是正面的,側面的,靜態的,動態的,都能畫得非常豐富。
3.3書法
? ? ? ? 吳昌碩的楷書,始學顏魯公,隸習漢代石刻,篆學石鼓文 。行書學黃庭堅、王鐸。吳昌碩書法作品,以篆書、行草為主,晚年所書隸書,結體變長,取縱勢,用筆雄渾、飽滿,具有篆書痕跡,將篆、隸溶為一體,形成獨特面貌。吳昌碩的隸書遍臨《漢祀三公山碑》《張遷碑》《嵩山石刻》《石門頌》等漢碑。中年以后,博覽眾多金石原件及拓本,選擇石鼓文為主要臨摹對象。數十年間,反復鉆研,故所作石鼓文凝練遒勁,風格獨特。60歲后所書尤精,圓熟精悍。喜將石鼓文字集語書寫對聯。晚年以篆隸筆法作草書,筆勢奔騰,蒼勁雄渾,不拘成法。《西泠印社記》是吳昌碩71歲時為紀念西泠印社成立而書寫的碑文,辭章與書法俱佳,是吳昌碩人書俱老時期小篆藝術風范的杰作。
3.4詩文
? ? ? ? 吳昌碩善作詩文,苦吟數十年,未嘗間斷。其詩文,奇崛古樸,用典較多,不甚通俗。但有些絕句純用白描手法,活潑自然,接近口語,具有明麗俊逸的特點,風格上與民歌很相近。有些絕句則活潑自然,接近口語,時含有諷刺意味,抒發生活實感。所作題畫詩寄托深遠,頗有浪漫主義氣息;評論前人書畫,尤多獨到見地。早年所作五古,有一部分含有諷刺意味,揭露了當時黑暗社會某些不平現象。他的散文作品寫得不多,大都是序跋、考證和題畫小品之類,寫的都很樸質淳厚,平易近人。題畫小品中尤多精心之作。發抒生活實感,鞭撻丑惡現象,頗能以少勝多;讀時依稀與作者一燈相對,娓娓而談,意味非常深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