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師北宸一塊聽聽寫作課#
如果可以,我希望可以一直記錄我喜歡的東西。
1
江湖有浩繁的秩序,但能支撐江湖存在的,從來都是“情義“二字。
當中最明白這個道理的人,當屬喬峰。
杏林事變,當喬峰知道了自己的身世后,便從萬人敬仰的豪俠,轉眼就成為人人追殺的叛賊。
從此隱匿塞北,他雖貴為大遼南院大王,可他終究還是掛念那個曾經的江湖。
那里有他的情義,那里也有他的兄弟。
阿紫外出,陷身丐幫。喬峰非常擔心,于是率領“燕云十八騎”趕赴少林。
但此時為爭武林盟主,各路人馬各懷心思,但殺喬峰是通用的借口。
劍拔弩張之際,段譽卻快步而出,脫口就是一句叫道:“大哥,別來可好?這可想煞小弟了。”
此時喬峰早已改名為蕭峰,而蕭峰自與段譽在無錫酒樓堵酒結拜,雖相聚時短,卻是傾蓋如故,肝膽相照,意氣相投。
而段譽貴為大理皇子,豐衣足食,前程似錦,但所學的六脈神劍,時靈時不靈,自保尚成問題,可他步伐卻不見得絲毫猶豫。
因為那是他大哥。
兩人在“千百名豪俠”虎視下,痛飲烈酒,談笑風生。此時少林群僧中的虛竹朗聲道:“大哥,三弟,你們喝酒,怎么不來叫我?”
他與喬峰素未謀面,只是當時和段譽在縹緲峰上結拜時,曾將喬峰也結拜在內,大丈夫一言既出,便生死不渝。
這種場合,作為少林體制內的僧人,他本可低調沉默,可他卻偏偏要相認。
于是當眾相對八拜,義結金蘭。圍觀群雄,許多人其實早已自愧弗如。
后面的章節,叫做:老魔小丑,豈堪一擊,勝之不武。
其實勝負已無重要。當段譽和虛竹朗聲而出時,情義其實早已戰勝了齷齪的世俗法則。
人心有秤。
2
上述片段選節自王鵬老師描寫金庸老師《天龍八部》其中一個場景的一篇文章,自己喜愛之極,并擅自做主進行了自我修改,改的不好,如有冒犯,必當刪之。
自己曾經有幸聽過王鵬老師的一堂課,他指導我們做文章的基本功,如如何確立結構,整理結構從而鋪成文字,利用時序、邏輯和情緒結構進行展現。
王鵬老師更多的是教我們一些方法,但很多還是要靠自己去摸索和總結,但拋去這些因素之外,更重要的前提就是你為什么要寫,之后才會有那些文字。
自己應該是從初中起語文成績就開始逐步顯露出拖后腿的感覺,補的最多的就是作文了。記得初一分班考(就是以你成績的高低順序編排至相應的班級),當時就2門考試——語文和數學,數學當時考了99(滿分100,全校無滿分),語文只有可憐的81,這才小學畢業初中分班考啊,我都記得小學語文考都沒跌出過95。
而高中、大學基本上都沒正兒八經的寫過些什么,除了必要的作業之外。哦,對了,入黨志愿書那時候寫的還是挺走心的,然后就是給同學們寫年終評價,當然幾份情書還是煞費苦心的。
步入工作后,雖然免不了各種匯報、總結,但都有固定的格式和套路,也就那么湊活的過吧。俗話說“好記性不如爛筆頭”,老爸經常會在門口的鞋柜上放上紙和筆,想到了東西就會隨手寫下,不管工作還是生活中要做的事情。當時自己心想,多麻煩啊,自己對大腦有足夠多的信心,不管工作業務上的流程,前后順序,都能映在大腦中,隨時調閱;還是瑣碎的雜事(當然八卦不算),偶爾也能做到深銘肺腑。
3
直到有一天,有人告訴我,你這個人講話邏輯不清,沒思路。
突然自己意識到,這個毛病不就一直跟隨我到現在?對于一個話題,三言兩語表達不清;對于匯報內容,經常主次不分,詞不達意;對于一些社會現象表達觀點,又常常前后矛盾,自討沒趣。
到底哪里出了問題?后來苦苦尋覓才發現,原來寫才是最簡單的方法,不會說,那就寫出來唄。
讀過的書,可以寫讀書筆記;看過的電影,可以寫影評;甚至是身邊的事情,你想發表觀點,你也可以寫出來。
于是,自己努力看書,拆解了《小強升職記》,《好好說話》等一些書刊,得到了一些贊許(現在回頭看看,爛文?。?;自己努力看電影,寫了偽影評《內心引力》,居然被人找到說邀請去當影評評論作者,想想自己那三腳貓的功夫就算了吧;自己努力去發現身邊人與事的對于錯,善與惡,還引發了蝴蝶效應,然后波及到了自己,不知是感到高興還是懊惱。
4
回歸本源,想想這些文字的初衷,無非就是喜歡記錄的感覺。道理很簡單,你喜歡打球,你肯定會花時間找朋友一起切磋一下;你喜歡農藥,估計茶飯不思,你也要上那該死的一顆星;你喜歡逛街,就算回到家累到半死,躺在床上也是開心一笑。
記錄下來就是為了不要讓好的東西消失,多少個夜晚躺在床上思維的碰撞,倒頭來還是一場空;
記錄下來就是為了當下的表達欲望不至于在許久的將來隨時間消逝而枯竭,有時候跟朋友回頭去看看,大家還能會心一笑,對,就是那個樣子;
記錄下來就是一個思考的方向,而思考不是因為寫了才開始,它像極了一個歡快的小姑娘,時而蹦到你眼前,時而又在天邊玩耍,而記錄的時候你已經開始跟她玩耍了。
雁門關前,夜幕已黑。
“眾將士,此去欲何?”
“追隨喬峰,赴少林?!?/b>
“若一去不回?”
“便一去不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