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 ? 成長的路上,我們一起走~
并以此,祝愿所有身為人父和將為人父的男人們,節日快樂!
01
?我的父親是個老實人、勤快人、做事認認真真的好人。他的話很少,大概只有酒喝得多點,高興的時候才會哇啦哇啦地說。
他愛干凈、愛整潔。家里所有東西都會被收拾得整整齊齊,能放進柜子里的絕不擺在外面,衣服家居用品都得先手搓干凈了再用洗衣機洗。每天拖地擦地,把屋子收拾的利利索索。自己也是如此。
他愿意幫助別人,卻生怕給別人添麻煩,很少開口請人幫忙,能自己做的事情自己做,即便是對自己的家人,也是如此。
爸爸是家里的大廚,做的飯菜非常好吃,而且他要親力親為。他下廚,我頂多在旁邊聽他告訴我怎么做,“需要幫忙嗎?”“包個蒜吧。“最多是讓干個這活兒,別的都不讓插手。
我的父親愛好運動,喜歡打各類球——籃球、乒乓球、網球、排球,年輕時是單位籃球隊的主力,四十多歲打全場比二十多歲小伙子都打得帶勁。他愛好運動,整個人的精氣神都很棒。快七十歲的人腰板很直,走哪兒都被人夸年輕,不像這個歲數的。他也很美哉美哉。
爸爸很隱忍。這是我最心疼他的地方。因為他總是受到媽媽的批評、抱怨。媽媽常常說他這個沒做好,那個沒做好;說他不愛說話,說也說不清;說他動手能力差,家里修機器的活兒都是媽媽做……爸爸總是一言不發地按照媽媽說的做,盡力達到媽媽的要求,讓她滿意。
小時候,我時常在心里為爸爸打抱不平,因為眼里的媽媽太強大了,我也不敢反駁她。現在,我會替爸爸說幾句話。比如,媽媽干了家里的活,很累,向我抱怨:”你爸什么也不做,全是我來做!“我聽了就說:”那是你要做的,做完了還生氣。“媽媽生病了,爸爸忙里忙外,專心伺候媽媽,媽媽想吃什么給她做什么。有次,媽媽端著爸爸專門給她做的面條,吃了一口,皺著眉頭對身旁的我說:“太咸了!最近你爸也不知怎么了,做的飯特別咸!”我說:“他已經很辛苦了!咸了加水吧。”我往面條里加了點兒開水,媽媽繼續吃了些。
02
我對父親又愛又恨。他給予了我很多愛,也給了我很多傷害。
先來說說傷害吧。
童年時期,爸爸忙于工作,他的缺失,讓我極其渴望爸爸的關注,極其渴望來自他的關愛和理解。然而,每次惹媽媽生氣時,爸爸媽媽同一戰線對付我,讓我孤立無援,傷心、失望、憤怒、渴望、期待……多種情感交織在一起,有時難以自拔~
相對于事情的積極面,爸爸看到的消極面更多,他也會抱怨。這種看問題的角度潛移默化地植入了我的潛意識,我的眼光也更多地聚焦在事情的負面、消極的方面,批評、挑剔,追求完美,不滿足于現狀,對別人(尤其是家人),對自己,要求都很高。
父親母親一致地把我當男孩子養,凡事要我自己解決,即便我還沒上學,也是如此。
從初一開始,他就覺得我好像什么都應該自己來做。每天早飯讓我自己做,哪怕他們出去跳舞,哪怕我拿著一張學校下發的要求家長重視早晨的通知,他也熟視無睹,冷冰冰地告訴我“獨立自主!”那一刻我的心冰冷極了,從此我很痛恨“獨立自主”這四個字!
爸爸極少肯定我。我印象中肯定我的就是自理能力強,學習不用他們操心。因此,我只能在他們肯定的方面做得越來越好——能自己做的事情絕不請他們幫忙;學習方面全是自己,哪怕死記硬背也要拿個好成績,以至于死啃書、啃死書——并對其他方面沒有自信,從未稱贊過自己,對自己多有不滿意。生活起來,常常很糾結。
爸爸會想當然地把自己認為不需要告訴我的事情就不告訴我,他們自己決定就好了,讓我覺得自己在他們眼里,在這個家里可有可無,沒有位置,連知情權都沒有,更不要說話語權、參與權和決定權。
這些傷害,直到現在都深深地影響我。
03
然而,爸爸畢竟是爸爸,爸爸給予女兒的疼愛,是任何人無法給予的。
他給予了我生命中非常重要的接納、包容、力量、溫暖、踏實、信任、陪伴和成長!
爸爸很心疼我,因為我是他唯一的孩子,唯一的女兒。他的感情很內斂,極少用語言和身體表達出來。但是他接受我的所有。無論我高興、生氣、害怕、傷心……他全都能接受,全都能容納。
我小時候對他的印象是他很忙,很少在家。由于工作原因,他長期在外面工作,一個星期或者半個月才見一面,所以我對他的印象只有大蓋帽和籃球比賽。當年戴大蓋帽的都是領導,至少在我印象中是。戴著那頂帽子的爸爸很高大,很厲害,我會跟在他屁股后面,要下來那頂帽子,戴在自己頭上。
小時候,我經常去露天籃球場去看爸爸打球。他在球場上奔跑的樣子帥極了!到現在,我對愛運動的男士都很有好感,是來自對爸爸這名體育健將的崇敬和喜愛吧。
印象中最溫暖的時刻是在小時候,冬天爸爸騎車帶我上學。家鄉的冬天冰天雪地,零下二十多度,非常寒冷。爸爸在黑暗中騎車帶著我,問坐在后座的我冷不冷,我說冷,他說:“把手塞進我的衣服里吧。”我就把雙手伸進他后背的衣服里,他從來沒有說過我的手冷,而我感覺特別暖和,那股暖流直達心里,溫暖到現在的我。
我特別佩服爸爸能在冰上自如地騎車,雖然有時左扭右拐,但他從來沒有把我從車上摔下來過。每經過那一次,我的心就從擔心、害怕到踏實、信任。
我還記得自己有次在沙發上睡著了,那是晚上,爸爸把我從沙發上抱起來,送到了床上,給我鋪蓋好。之后有段時間,我會假裝在沙發上睡著,等著爸爸把我抱到床上。那年我上一年級。
小學時,印象中是爸爸來輔導我的學習,尤其是數學,我不懂、不會、做錯的,他都會在我旁邊耐心地講解。我從不會因為考試成績不好,而害怕他們批評,因為他們從來不因為成績而批評我。我因此而會自己努力學習得更好。
上中學時我的體育不好,特怕補考。他有時早上會帶著我去跑步。每次我跑得呼哧帶喘、上氣不接下氣的時候,他就會在身旁喊著“一!二!三!四!”我跟著他一起喊,就會舒服很多。
我很喜歡去爸爸的辦公室。看著他辦公室的變化,感受到爸爸通過自己一點點的努力帶來工作環境的變化,職位的變化,給我實實在在的激勵——只要努力,就會有收獲!
大學畢業了,我在北京找了個工作,工作地點在郊區。爸爸送我來京,看了周圍的環境,幫我置辦了基本的生活用品。他住在酒店,陪我待了半個月。沒有說一句不放心,卻真的是感受到了我對他的不舍,我也感受到了他對我的疼愛。
工作假期我回老家看父母,爸爸每天給我大魚大肉地做著,盡可能地滿足我所有想吃、想玩的需要。當聽到我返京的時間,他眼里總會閃著淚光,一句話都不說。
有了孩子之后,爸爸對我的愛轉移給了我的孩子,他的外孫。他陪著我長大,又陪著我的孩子長大。
爸爸給予了我很多愛,很多理解,很多包容,塑造了我獨立自強、踏實認真、勤懇善良的性格,教會了我嚴謹周密的思維方式,他是我生命中的第一個異性,成為我與異性交往、對異性認識的起源。
感謝父親給予我的所有!愛與傷害并存,我依然愛你!
04
回看自己的父親,自己與父親的點滴,自己對父親的印象和他對我的影響,作為一個女兒,我的生命中有一半來自于父親,我的孩子同樣如此。
今天,在父親節這一天,我想重新認識一下父親這個身份。也許,從今天起,我對自己的父親,對孩子的父親的認識,也會有些許變化。
先有父親,還是先有孩子?
這個問題很像雞生蛋,還是蛋生雞。
在父親這個角色上,卻是有先后順序的。
父親,不是男孩一出生就有的;
父親,因自己的孩子到來而產生。
孩子,一出生被寄予的期望是什么?
平安、健康、快樂……
父親,從孩子出生那一刻起,被寄予的期望是什么?
擔當、有責任心、會教育孩子、負擔得起這個家、照顧好愛人……
父親和孩子,誕生于同一時刻
卻被寄予了完全不同的期望
也許是因為,父親在世時間比孩子長
然而,在沒有孩子(頭胎)之前
父親本不是父親,他只是個男人
也許,他還是個沒有長大的男孩
男人,回到了家
在孩子面前
變成父親
即便他仍有可能像個孩子
但,至少
此時此刻,他的身份是父親
他需要意識到、感受到
自己是個父親
自己像個父親
自己能做好父親
他才能真正擔當起父親這個身份
孩子,第一次成長
從嗷嗷待哺到蹣跚學步,再到獨立行走
需要時間
需要愛
父親,被初次賦予
從欣喜若狂到焦頭爛額,再到泰然處之
需要時間
需要愛
只是,父親的成長需要早些完成
如若孩子已長大成人
父親仍然嗷嗷待哺
那么,父親會對孩子無意識地造成諸多傷害
面對和彌補父愛的缺失
將是孩子這輩子最難的功課之一
父與子
只有這一輩子
珍惜每一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