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面這兩張圖,是我在過去的兩個月中的減肥的成績。不算好,應該也不算差。接近兩個月5.5公斤的數據,對我個人確實是付出了蠻多努力后的結果。體重和體脂肪率同步下降的趨勢,也說明我并不是單純只減去了水分。
這段文字的目的不是為了炫耀,回顧過往的成績也好,經歷也罷,更多的是為了激勵自己,找出不足,然后方可更快前進,持續前進。在漢語里有個成語叫做“無功而返”,意思就是一件事情,努力了以后沒有取得任何成果,只能放棄,回家。那么這里就有一個疑問:這個功,要有功到什么程度?或者另一個問題,這個功,有功應該在什么時候出現。這個程度,時間,是否決定著人們到底是返,還是繼續堅持?對于在何種程度下,決定返,這里有多個的決定因素,包括了以下幾個方面:
1. 人們對事件整體范圍的把握程度,比如說減肥,有的人認為跨度在半年內都是合理的,有的人認為只能堅持兩周。
2. 人們對于事件進程速度的理想估計,有人相信厚積薄發,傾向于一定時間累積后那瞬間從量變到質變的突破,有人期望于今天播種,明天收割。
3. 人們對于事件難易程度的預先估計,還是拿減肥做例子,很多人一開始時斗志滿滿要做多久多久的運動,結果一上跑步機,不到五分鐘就想休息。
這一切的一切,最后都要歸結于一個問題:動力哪里來?人類從誕生以來,就一直在思考一個問題,手頭這件事情,對我到底有沒有好處。這是很容易理解的,在漫漫的歷史長河中,人類有超過99.999999999999%的時間都陷于食物缺乏,生存艱難的年代,全世界的大部分人脫離溫飽問題也只是近40年來才發生的事情。所以人類的大腦本能地會拒絕一切看上去沒有效果,沒有意義的事情。而這個時候,如何與自己的大腦溝通,讓大腦相信要做的這件事情是有效的,有必要的,從而能夠被大腦接受,產生激勵,生成意志力,就顯得尤為重要了。
今天先寫到這里,明天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