謝寧昌,1963年出生于湖北武漢,四川大學生物化學專業理學學士,南京工業大學生物化工專業工學碩士。南京工業大學生物工程與技術基礎實驗和工程實訓中心副主任,基礎實驗中心主任,江蘇省生物化學與分子生物學學會第六屆理事會理事。
嘔心瀝血推進建設
謝寧昌老師告訴我們,他是從1985年起進入南京化工學院任教的。那時候的生物工程系教師資源很少,只有幾個年輕教師,僅有的三四位老教師還是從當時的化工系調劑過來的。僅有的幾位老師卻面臨著教學、科研、實驗等多重任務,其中的艱辛可想而知。“那時候教學任務是很重的,除了上課以外,還要帶領學生進行畢業實習、認識實習、完成畢業論文;除此之外,生物制藥工藝學課程、文獻檢索也是由我來授課的。”謝老師說。
當時的生工系面臨著地盤和經費兩大問題。擁有的空間只有一層樓的教研室,所有的人只能擠在一起辦公,教學實驗室和科研實驗室只能合起來用。早上進行科研,下午帶領學生實驗,晚上繼續做科研。而科研所需的經費更是有限,學校沒有提供這方面的支持,在外面出差和接收項目也是很困難的。正是在這樣的背景下,謝老師和幾位同事憑著“五六個人,七八條槍”推進生工系的不斷建設和完善,也才有了今天的生工學院。
苦心孤詣優化教學
為了上好生物化學這門課,謝寧昌老師為此付出的努力也是常人難以企及的。在四川大學學習時,謝老師就聽了三百多學時的生物化學課,有200學時的理論課和120學時的實驗課。來到南京化工學院工作以后,謝老師還專門到南京大學去聽一個師弟的課。因為謝老師考查了幾所學校后發現南京大學的老師講課水平是最高的,還得到過生物化學全國科學研討會唯一的金獎。“盡管他從輩分上講是我的師弟、學生這一輩的,但是因為他課講得好,我就去聽他的課,風雨無阻,聽了120學時課程。”謝老師還給我們展示了自己聽課時所做的筆記,圈點勾畫,十分認真、清晰,不僅有南京大學本科生生化專業的課程,還有醫學院的百余節課。“我大概花了兩年時間專門用來聽課,聽完了課程跟我的師弟交流,再回來講課,這樣一方面有我自己的基礎,又有我從老師那兒學到的東西,也有聽課的內容,這樣講課的效果就非常好。”
謝老師還是我們學校第一個使用多媒體教學的老師,十分注重聲、光、電的運用,還能恰到好處地使用身體語言,上課的時候像演員一樣。此外,受到前任校長歐陽老師的影響,上課要結合國際上一些前沿的內容,另外要幽默,這兩點謝老師現在結合得非常好。從教材的選擇到上課形式、內容的優化,謝老師都作出了許多努力。在他的課上,同學們都全神貫注,從沒有人玩手機。
教學與科研并重
謝老師也是學院里第一位接到橫向課題、與企業進行合作的老師。歐陽老師當初的科研經費也是向謝老師借的。說到科研與教學的并重,謝老師告訴我們,當時因為年輕,也不談戀愛,所以很有干勁。“有幾次甚至在實驗室里三天三夜不合眼,因為科研項目鉆研上癮了,還會鉆牛角尖,反復地做實驗;獲得一個好成果可以睡上一天一夜……現在一個人每天大約是十個小時的工作量,我們那時候每天要花十八個小時左右,把睡眠、吃飯的時間盡可能地縮短,一個人當兩三個人用,所以就能做這么多事情。”
直到結婚之前,謝老師都幾乎將全部精力都投入到學院的建設中去了,一直奮斗在生工系教學與科研的一線,以滿腔熱血進行學科建設,這樣的熱情與刻苦鉆研的獻身精神,著實令人欽佩。
寧靜方能致遠
90年代下海潮的時候,謝老師的很多年輕同事都做生意、開公司去了。而謝寧昌老師告訴我們:“我的父親也是大學老師,他給我定了兩個原則性的問題,一不當官、二不經商,我一直執行的很好。”只是2002年的時候學校建設了生化實驗中心,作為老教師的謝教授應歐陽校長之邀出任了實驗中心的主任。至于經商,謝老師從沒未有過這方面的念想。
謝老師還曾在2001年的時候到哈佛大學、麻省理工大學去過,2011年時候也到愛爾蘭圣三一學院、都柏林大學參觀過。展望南京工業大學的未來,謝老師希望學校能將引進來和走出去相結合,才能縮小我們學校和世界一流大學之間的差距。此外,謝老師還認為學校以后要重掌握領域話語權的人才數量,而不是僅看掌握項目的數量。
寧靜致遠,謝老師人如其名,一直堅守在教學崗位上,兢兢業業地付出。同時,他也希望名牌教授們可以認真地教育學生。在他看來,人的精力是有限的,如果他當官、做科研,又進行教學,還接收項目,那是不可能的。“我希望我們一流的教授多上些課,在我的印象里,他們課上得少,教學效率不太好。已經功成名就的教師,不妨拿點時間出來,認真地備課,教好學生。”這是謝老師對教授們提出的建議,而他自己,無疑為這些教授們作出了一個很好的表率。一心一意地科研,專心致志地教學,在教學與科研齊頭并進的情況下,我們在向著世界一流大學邁進的過程中,定會走得更穩、更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