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于資深的夜貓子而言,深夜談吃,最先虐的就是自己。凌晨,肚子空空的跑出小區,放眼望去,除了昏黃的路燈,梧桐樹的倒影,偶爾呼嘯而過的車輛,剩下的就是遠處的全家便利店和沙縣。不是去那買包泡面悻悻而歸,就是去沙縣小吃店,每每這個時候總是格外的遙想老家的牛腩粉。
不管是牛腩粉還是牛腩面,我想肯定很多人都吃過。畢竟這是一種全國普及的食物,最常見的大概這幾種,臺灣牛腩面、紅燒牛腩面、番茄牛腩面、清湯牛腩面、麻辣牛腩面等等,可是我最愛吃的還是老家的清湯牛腩粉。
老家在一個遙遠的沿海城市,靠近南部。具有亞熱帶向熱帶過渡性質的海洋季風氣候特點。那里的食物最大的特點就是無論怎么個加工和烹飪,到最后上桌還能最大的程度保持食材的原汁原味。當地牛腩粉特點是清淡中透露出鮮、香、嫩。當地人喜歡把它當早餐或宵夜吃,而當地的牛腩鋪子很多都是24小時營業的。去到熟悉的鋪子,叫上一碗牛腩粉,吃進嘴里的湯歸湯,肉歸肉,而經過湯浸泡的米粉吸收兩者的精華,筷起筷落間,那股屬于牛腩特有的肉味的香飄撲鼻,讓人沉醉其中。
第一次吃牛腩粉是7歲的時候,在一個寒冬的周日,父親前天剛風塵仆仆的出差回來,母親則是一連加了幾天班,那時候還沒有冰箱,家里除了米缸有米外,其他的什么都沒有,第二天醒來下著雨,父親說,帶你去外面吃吧,當時一聽可真樂壞了我,因為平時都是和母親在家居多,幾乎沒有在外面吃的機會。于是,隨著父親一起走進了牛腩粉的鋪子,吃了平生第一碗牛腩粉。從此愛上吃牛腩粉,并且一發不可收拾。
老家的人愛吃牛腩粉,不僅是因為它味美,而且富含蛋白質的牛腩可以迅速補充人體所需的熱量。尤其在冬天,南方的濕冷天氣總讓人感覺寒氣刺到骨頭里,冷得整個人都顫抖起來。這個時候來一碗熱騰騰的牛腩粉,吃完后整個人都熱乎起來,也精神起來,那種感覺就像打通人體任督二脈一樣,功效大概類似在北方喝羊肉湯吧。
當地牛腩粉的做法是將選好的牛腩、牛筋等用沸水“飛過”撈起過冷水。中火起鑊,下料把牛腩炒至收水后,配以沙姜、甘松、草果等煮30—40分鐘即可。將燉好的牛腩、米粉下碗,然后把腩水、骨頭湯、肉丸調味下碗即成。清香、可口,富含高蛋白。
這上面是我從網絡搜尋過來的,怕自己寫的不夠標準特地摘了一段做對比,而實際我見過的做法是:
備料:牛腩、牛骨、白蘿卜、大棗、紅棗
佐料:草果、八角、桂皮、陳皮、甘松、丁香、沙姜、小茴香、香葉等。
做法:準備切成方塊的牛腩(建議在超市或肉鋪里就請師傅幫切好,刀法一定程度會影響到口感)。
焯水:很多人包括我家也是喜歡把牛腩和牛骨放姜片、一掰八角、料酒、鹽一起放冷水里加熱一起焯,目的為了更好的去掉那股腥味,十分鐘左右,撈出,過冷水。過冷水的目的為了讓肉的口感更緊實。
爆炒:熱油,放姜片、蔥白、大蒜下鍋炒出香味后,牛腩大火爆炒加料酒炒干,放清水進去。
燉法:切幾塊白蘿卜、大棗、紅棗、牛骨一起放進去燉幾個小時即可。
說到燉的時間,還是因人而異,當地牛腩粉鋪子一般用的都是蜂窩煤爐,都是早上6點半就要開門迎客了。所以他們都是當天晚上就開始燉到第二天,去到鋪里吃到都是燉爛的牛腩,入口即化那種。家里自己做的話,多是用高壓鍋或煤氣爐烹飪,高壓鍋的話燉個半小時后就可以了,我們家多用煤氣燉,先大火燒開,再文火慢燉,也要燉4個小時左右。
寒冬里,回憶著舊時光的味道,那股市井中出重復出現的氣味,雖然簡單平凡,卻也能讓人有種安靜下來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