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于作者:
格拉寧,俄羅斯著名作家,俄羅斯最高文學獎“巨著獎”得主,他的作品以反映科研人員生活為主題。在好友時間管理領域巨匠柳比歇夫逝世后,格拉寧根據其日記創作了介紹柳比歇夫時間管理法的文獻性小說——《奇特的一生》
關于本書:
格拉寧在這本書里還原了柳比歇夫的一生,用真實的案例為我們講述了這種被無數人追捧的時間管理法是如何一步步完善、改進,并最終幫助柳比歇夫度過有意義的一生。
一、柳比歇夫其人
柳比歇夫全名亞歷山大·亞歷山德羅維奇·柳比歇夫,是前蘇聯昆蟲學家、哲學家、數學家。他26歲時獨創了一種時間管理法,并用自己的一生實踐了這種方法。直到82歲去世時,柳比歇夫一共發表了七十多部學術著作,內容涵蓋農業、遺傳學、植物學、動物學、進化論、無神論等多個領域。
柳比歇夫之所以能在短短幾十年里取得這么多成就,正是因為他自創并踐行了柳比歇夫時間管理法。
二、柳比歇夫時間管理法如何操作
柳比歇夫的時間管理法可以分為四個步驟:記錄、統計、分析和反饋。在遇到新問題、開始新項目時,柳比歇夫都會運用這種方法把大項目拆解成小的問題,通過合理的規劃,保證自己在預定的時間內完成任務。
1. 記錄
它是柳比歇夫時間管理法的精髓。在這個起始步驟,柳比歇夫在自己的日記中忠實地記錄了每天把時間用在了哪里,這些記錄的誤差不超過15分鐘。但這種記錄甚至算不上是日記,每一天都是一篇短短的明細賬,記著當天干過的事,注明用了幾個小時幾分鐘。這些日記和往常我們見過的日記截然不同,這里沒有敘述、沒有故事、沒有情節。
56年以來,柳比歇夫的日記沒有一天中斷過,無論是在戰爭的年代中,還是自己在住院的時候,甚至連自己心愛的兒子去世的那天,柳比歇夫也一絲不茍地做了記錄。在柳比歇夫看來,思考和分析,都要建立在一個基礎上,那就是——了解,了解自己,了解自己的時間都運用在了什么地方。
2. 統計
每個月的月底,柳比歇夫都會把之前每天記錄的基本工作時間加起來,并做好分類。
3. 分析
柳比歇夫的時間管理法,并不是從誕生之日起就盡善盡美的。他通過對時間分配方式進行仔細分析,不斷試錯,才固定下了最適合自己的方法。
在起步階段,他先是看自己在一定時間內到底能干多少、哪些工作方法最適合自己,在一次次的嘗試中更加準確地認識自己,最終形成了一套集時間記錄、總結、規劃于一體的系統化工作方法,對精力和時間進行兩個維度的管理。
4. 反饋
在經過記錄、總結、分析之后,柳比歇夫會制定下一時間段的計劃,根據現有的完成情況,來決定在下個時間段里每個方面要花費多少時間、達成哪些目標。反饋是一個決定性環節,它不僅意味著堅持,還意味著恰當的放棄。
每當柳比歇夫遇到感興趣的領域時,他就會把這個新事物用時間管理法切割、重組。對可以完成的,他就按部就班地執行下去;暫時完成不了的,他就果斷地選擇放棄。這樣,就最大限度地保證了精力的集中。
5. 三個需要注意的問題
(1)記錄要及時
(2)選擇記錄的時間段要相對固定,并且有代表性
(3)你要根據記錄情況,及時調整時間分配計劃
三、柳比歇夫時間管理法的五大守則
這些守則都是柳比歇夫實踐時間管理法的過程中,結合人性的弱點總結出來的。它順應了人類“懶”這個天性,讓時間管理成為幫助你成功的利器,而不是束縛你的鐐銬。
1. 不要為了完成工作而放棄自己的興趣愛好
2. 不接受緊急的任務
3. 一累了就馬上停止工作去休息
4. 保證睡眠時間,每天10小時左右
5. 把累人的工作和愉快的工作結合在一起
金句
1. 美國有錢人的精神導師德魯克曾經說過這樣一句話:如果你計算一下你的時間,你會發現自己把大部分精力,都花在了沒有意義的事情上。很多人對于生命不負責,這種不負責并不是說真的做了什么有害的事,相反的,有很多人從不傷害別人,但卻對自己的人生規劃和管理非常隨意。
2. 思考和分析,都要建立在一個基礎上,那就是了解,了解自己,了解自己的時間都運用在什么地方。
3. 其實,興趣太多從來就不是沒有時間的理由,最關鍵的是學會取舍和放棄。
于我而言
看了很多番茄工作法等書籍,在運用的過程中,只知道完成了沒幾個番茄,但是不知道時間都去哪了,在知乎看了一篇造就演講的內容,關于用時間記錄,于是拿此書一看,希望可以良好的運用起來。
關于Nano:是一個興趣廣泛的設計從業人員,希望用每一滴思維的灌溉,成就更豐富的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