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幾天我被一個問題困住過了,每天沉浸其中難以自拔,寢食難安。
這種情況想必你也曾有過。或許是工作上的一個難題,或許是孩子該上哪所學校的問題,或許是該背負高額的貸款買學區(qū)房還是輕輕松松買個普通校區(qū)小三房的問題。
活的越久遇到的問題就越多。問題誰都會遇見,為什么有的人看起來灑脫自在,有些人總是眉頭緊鎖呢?如果你暫時心有郁結(jié),那先放下,聽我講個故事吧。
《大白鯊》你看過嗎?這部影片雖然名字叫作《大白鯊》,其實鯊魚在影片的81分鐘才顯露出它的全貌。而其它時間,要么只是看到鯊魚的局部,要么被影片的配樂、氣氛和劇情帶入場景。
這部影片是由史蒂文·斯皮爾伯格拍攝,上映后票房大賣,在好萊塢大片市場上無往不利,也成為全球最受歡迎的電影之一。當然,作為一名國際上的一線名導(dǎo),斯皮爾伯格不可能只拍攝這一部電影,他的《辛德勒的名單》和《拯救大兵瑞恩》想必大家都聽過或看過。他憑借獨特的創(chuàng)造力和天才的敘事手法,成為好萊塢歷史上最成功的電影導(dǎo)演之一。
可你知道嗎?影片中所向披靡、讓人毛骨悚然的大白鯊現(xiàn)實中是一頭異常復(fù)雜的氣動巨獸。它被連接在45米長的軟管上,軟管的另一端連接著船上的壓縮機,操控它需要動用一個小型軍隊的人員,每個人需要操控不同的控制桿來控制它的魚鰭、眼睛和嘴巴。
這條鯊魚是由創(chuàng)造出影片《海底兩萬里》里面巨大魷魚的行業(yè)里最具經(jīng)驗和才華的技師設(shè)計,然而,他設(shè)計的這條鯊魚卻是個失敗品。
這條要在影片中扮演主角的機械“鯊魚”,不會游泳、不會撕咬。由于操控設(shè)備的短路,它不再受操控桿的控制,它時不時地罷工,又或者在少數(shù)幾天能正常拍攝的過程中受損,它的人造表皮因海水的侵蝕變得腫脹,愈加恐怖怪異。
每天艱難的拍攝工作完成后,伯格都會覺得胃疼。因為看完辛苦疲憊地拍攝了一天的鏡頭,竟然找不到一個可用的。當時這是伯格第一次為大型電影公司拍攝電影,他已聽聞到制片方高層對他的質(zhì)疑,他們擔憂他力不從心,無法勝任導(dǎo)演工作。
而他也深知整部影片的預(yù)算已超支,耗費數(shù)百萬美元、數(shù)月的時間、聘請的最好的技術(shù)專家,所有的一切換來的只是影片極其短暫的開頭——一條鯊魚,然后就什么也沒有了。
以上種種令他不得不確信,這是他的第一部也是最后一部電影。
《人生總會有方法》一書中,作者心理學家戴維·尼文告訴我們:當我們遇到問題時,大部分時間里我們會將自己困在問題中,越陷越深。正如我們盯著太陽看時就看不到太陽周圍的天空,我們一旦盯著問題不放,就無法看到其他事物,更別說解決方法了。
史蒂文·斯皮爾伯格沒有緊盯著問題不放。相反,他將問題拋在腦后去玩別的了。而在這時他突然靈光一閃——當人在水中嬉戲時,是看不到水下的一切的,而人們看不到的事物恰恰是最恐怖的。
他馬上想到了解決方案:鯊魚——一半在水上一半在水下。伯格說:“你看到的越少,想到的就越多”。在帶有預(yù)兆的配樂烘托下、在恐怖氛圍的渲染下,觀眾的想象讓他們身臨其境,也幫助這部電影獲得了成功。影評家對影片效果嘖嘖稱奇,評論家稱贊伯格為天賦極佳的導(dǎo)演,高度贊揚他的創(chuàng)意。
如果斯皮爾伯格當時執(zhí)著于問題本身去行事,那他的那條鯊魚和那部電影最終會沉沒海底。正如他說:“那條故障不斷的鯊魚是上天的恩賜”。
我們從小接受的教育、及作為人擁有的沖動本能,促使我們每當面對一個難題時,認為應(yīng)該花費時間、集中精力直面問題,要努力地、深入地、竭盡所能地與問題抗爭。
看完這個故事也許你會發(fā)現(xiàn):如果只關(guān)注問題,反而有可能失敗。而如果將問題放在一邊,更可能找到成功解決問題的方法,問題有時也是機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