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島、京都、神戶印象
1-廣島
當初拿到日程表的時候,看到兩個字:廣島。一下子讓人想到小學就知道的一句話:廣島,被投下人類歷史第一顆原子彈,70年內寸草不生。
這是我小學時候老師告訴我的。當降落廣島后,坐在去HIP(廣島國際廣場,一個類似國際交流中心的地方)的路上,改變了我對廣島的認識。
這里有山有水,有樹有草有花,儼然不是教科書和大家口中的樣子。接我們的車玻璃很干凈,透過窗外第一次自己的眼睛看見日本的城市——真眼看廣島。
我們在廣島縣(日本縣類似中國的省)東廣島市的HIP住下,住宿很“奢華”,一人間,有電視,有陽臺,有浴缸,有長長的寫字臺,還附帶一個小桌在屋里,有個小冰箱,墻上還有個磁性小白板。加上在入境時工作人員微笑歡迎,HIP工作人員的接待,初到廣島給我留下了深刻印象。
在廣島,有幸能騎一次自行車,行走走在郊外的小路上,返程的時候接近黃昏。突然發現每個自行車有車燈,這保障了夜間或者天氣不好時出行安全。而且地下通道專門為自行車修了坡道,直到今年我還見過國內有的城市搞新區規劃,沒考慮自行車道的情況。
干凈的街道,除了沒有垃圾外,少有灰塵;藍藍的天,和小時候家里的天一樣;建筑物也沒有國內灰蒙蒙的陳舊感,和新刷漆一樣。
在廣島是一種新鮮感,就像小朋友對任何事情好奇一樣,出到日本,看著日本的文字,看著談笑的日本人,甚至路上的廣告牌,都是一種全新的畫面。
在廣島是一種遺憾感,因為藍藍的天,干凈的街道是小時候才有的,不知道什么時候,老家垃圾袋滿天飛,天不再常藍,也不知道什么時候高樓大廈平地起,更不知道為什么小時候厚厚的雪只能在東北看到,而老家今年只有一場雪。
在廣島的幾天,最美的感受,是初次嘗到日本的味道,對日本的傳統觀念被打破,讓內心波濤洶涌,走出了國門,去體驗他者的世界,體驗一種別樣的生活。
2-京都
一直好奇,日本首都是東京,為什么還有京都這個地方,按照漢語字面理解,京都才是日本國首都啊。因為自己的專業關系,詳細了解京都是在大三,因為這里簽署了著名的《京都議定書》。
人類歷史上首次以法規的形式限制溫室氣體排放,我們開始用法律的尊嚴正視氣候問題,從《京都議定書》以后的很多氣候大會,都是在這份公約上繼續討論。
所以能到京都,也是分外激動的。這座城,曾經的日本首都,好比我們的古都西安,他們都有悠久的歷史,也有著明顯的現代氣息。
那年西安做義工十天,雖然沒有深入這個城市,但是也感受到了古都的氣息,住在鼓樓北邊能看到“文武盛地”,以及南面靠近回民街能看見“聲聞于天”的匾額。
在華清池能看到唐太宗和楊貴妃奢侈的湯池,也能看見西安事變墻上留下的子彈殼,也能走上驪山長城,站在曾經烽火戲諸侯的地方,俯瞰整個秦川。
走在現代化氣息濃厚的西安城,在大小巷子里找尋地道本地吃食,在皇城城墻邊上看著燈紅酒綠的青年酒吧,走過大唐玄奘西域取經歸來后,回唐都時走過的朱雀門···
這是古都長安,現代化都市西安給人的感覺。我想京都與之日本人,也有類似的感覺,但絕不是這樣的感覺,我們也無法體會日本人的身心,不過京都也是別樣一種體驗:
從繁華落盡到細水長流,京都非常懂得用樸素來包裹自己平安時代的繁華,經過室町時代的紛亂,明治維新的浪漫以后,這個地方集中了歷史上太多的東西,從向中國學習時的日本,到戰國時代內戰不休的日本,再到終于擺脫封建制度,開始向西方學習并最終走上擴張之路的日本。
在京都,還有佛教對日本的影響和日本式的審美情懷,比如我們在清水寺有和我們不一樣的觀音,滿地可愛的胖娃娃。來自世界各地的人在這里祈禱長命百歲、學業有成、愛情順利。
總之,這座城市能夠同時告訴世人關于日本文化的一切。
3-神戶港
看海,或許是每個不在海邊長大的孩子從小的夢想,也是人們一生眾多旅行絕不會錯過的地方,海之藍的感覺就如綿綿的白酒入口,能令人陶醉。
而港口是每個海濱城市不可或缺的元素。我第一次看海,是在大連,在星海廣場三步,在防波大堤上吹海風,這的是那種如癡如醉的感覺。
上次大連之行未能如愿,我們的首艘航母遼寧號是從大連港走出,走向深海的,去大連港去找航母是個天真的想法,不過在大連港的一個角落里,海風平靜,心情激動,因為第二天就到日本了。
在日本,去神戶參觀超級計算機的時候,在火車上路過了神戶港,和我們大連港一樣,也很美觀。
港口承擔著一個地區乃至國家經濟發展的重擔,促進了貿易,也帶動了文化交流。無論大連港還是神戶港,都是一個國家貿易的保障,向它們致敬。
這就是在沒有深入了解日本,沒有閱讀更多書籍,也沒有深度體驗各個日本的城情境下對日本的印象。實際上只在廣島多住了幾天,京都和神戶都是路過,也沒有權利評論更多。
無論中國的城,還是日本的城,都有特色,都很美。
我是小喬,這是日本行第一篇,我還會繼續努力寫后續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