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一段時間,我托一個朋友幫我介紹男朋友,畢竟生活圈子小,遇見沒女友的也少。今天他問我,找男朋友有什么要求?一瞬間我愣住了,因為我也不知道,然后就回答了一個淺薄的說法,看眼緣。
掛了電話之后,又回想起他的提問,要個什么樣的?長得帥的?很好,但好像不是必須的。有錢的?挺充分,但好像還有更重要的。對我好嗎?好像還有更重要的,那是什么呢?
坦率地說,我也不知道,不知道這個更重要的什么?是忽略的,看不到的。于是我就去找答案,或者說留心這方面的信息。
然后我就在得到上看到梁寧的《產品思維30講》,羅胖今天上線的《知識就是力量》。剛把全部看完,覺得都非常精彩,超越了我的預期。
首先是產品思維,這一篇的核心內容就是怎樣有框架地觀察一個人,進行是否合適的判斷,這個是個關鍵。這里的框架是一個套路,就是一個模版,把這個人拿進去,從頭到尾核對一下,就知道合不合適了。
如果你喜歡帥的或有錢的,就容易被這個點牽制住,忽略一些其他的重要信息,會產生盲點和一葉障目的效果。所以需要這個框架。
這個框架總共五層,分別是感知層,就是基本情況,比如高矮胖瘦,有沒有口音,會不會穿衣服等等;角色框架層,每個人都有自己的社會角色,被角色所馴化。比如軍人、醫生,帶有明顯的職業特征,需要得體符合社會對這個職業人的預期。
但是你有沒有發現這都是很淺層次的,如果想保持一個短期關系,談個戀愛,了解這些基本足夠。但如果準備結婚,保持長期關系,可能有更多值得關注的地方。
接下來就是深入的第三層,就是資源結構層,包括一個人的財富資源、人脈資源和精神資源等,一個人的經歷、閱歷。第四和第五合起來了,就是人的能力圈,和他對自己存在感的定義。
存在感之于人就像生存之于動物一樣,是觸發情緒和推動行動的開關。
一個人如果對于相夫教子的生活滿足了,找到了存在感,就不會再去奮斗提升自己的能力圈。如果一個人需要到很多地方、很多人的視線中,得到成績,才能滿足,他就有更大的動力去擴展自己的能力圈。
想要判斷這個人的存在感的邊界在哪里,可以關注那些事情會讓他憤怒、煩躁的事情,因為這些事情,讓他產生了情緒,可能接下來觸發行為。原因在于他的某些需要沒有被滿足,這就是他確立存在感的方式。
當我想要結婚,想要投資某個人,和某個人形成長期的合作伙伴。對自我的存在感是怎樣設定和感知的,對于能力圈的建設和發展,和對資源結構的整合。
最后梁寧還八卦了一下,喬布斯和他的三個女人,這些資料網上都有,我就不再詳細贅述了。最后一個問題,給你個喬布斯,你接的住嗎?你要嗎?
自我偏執,暴躁易怒,年輕時是標準的渣男。很天才,情商低,但之后擁有很多財富。捫心自問,我接的住嗎?我要嗎?不知道。
之后看到了羅胖的節目,覺得他說的對,婚姻是為了讓自己成為更好的人。和一個合作者,協同進化,互相馴養,建立聯系,成為彼此的唯一。至于是不是喬布斯的類型,隨緣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