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30日晚,我去參加了李雪(心理導師)的一次晚間工作坊,主題是“真相與自由”,收費是600元一人。
活動6點半開始,我因為沒安排好時間要趕稿改稿遲到了一個小時,只聽到了后半部分,即使如此,還是看到一些精彩的討論,也有一些收獲和啟迪,想如實地記錄下來。
1
活動在一個咖啡餐吧的二樓,我拾級而上,旁邊的擺設營造出些許禪意。
走到舉行活動的房間門口,聽到一陣陣笑聲,我懷著好奇心推開大門,看見近一百人席地而坐,而他們的前方,是一個清麗脫俗的美女,穿著設計時尚優雅的米白色吊帶長裙,一頭柔軟整齊的黑色卷發,上面輕輕地斜戴著一頂黑色貝雷帽,散發如明星般的氣質。
這給了我一點小驚喜,沒想到李雪會是這樣的形象,在隨后的交流中,她自信又幽默,溫柔又有個性,呈現出了讓人很舒服的狀態(有趣的是,如此接近“女神”的外形、打扮和氣質,稍后卻被一個年輕男孩挑釁說“并不覺得美”)。
我其實不是很了解李雪,也沒看過她的照片,只看過幾篇她的文章,知道她是武志紅的前女友,我只是因為關注了她的“初心心理”公眾號,正好看到她發布的晚間工作坊信息,我覺得可能會是改變自己心理模式的一個機緣,也想多增加一些新體驗,所以就報名參加了。
我只是一個普通人,本文只是粗略記錄我所聽所見所想,很主觀,也不嚴謹,希望不會有人跟我細摳言詞準確與否、專業與否。這文章也比較長,也沒時間講究技巧,但是我想,能記錄,總比忘掉好,寫作,就是記錄而已,我不求什么,只求記錄我的人生體驗。
2
前面的一個小時,估計李雪是講了她的覺醒體驗,我沒聽到,不過可能跟她在“初心心理”發布過的文章(《開悟覺醒四日游》http://chuxin.ebseek.com/article/articledetails.aspx?articleid=212)比較接近。(散場后我聽到其他人說,李雪講得比較散,沒有針對一個問題做很長的詳細論述,或許這也體現了她的“自由”精神吧。)
我看到的部分,基本上是觀眾提問,她回答。雖然我也沒有機會提問,但是從這些一問一答中,也很有收獲。
我剛到的時候,聽到她講,與孩子在一起,更能達到那種“臨在”狀態(我想就是在當下的、流動的狀態吧),而跟老公是比較難的,所以多和孩子一起,讓自己與孩子連接,從而得到安寧的情緒,然后再以這種穩定狀態與老公交流(大意如此)。
對此我有一點認同,確實一般男人好像總是在焦慮自己的壓力、工作,要不就是沉浸在自己的娛樂里,基本不會有興趣主動想跟你交流,更別提專注地看著你,跟你一起感受當下了。(幸福美滿、交流順暢的夫妻就別跟我抬杠了哈)
如果你太執著于某一刻要跟老公(其他人也一樣)有很好的交流,那基本是會失望的(往往是你想打開心靈時,對方緊鎖大門,當對方偶爾打開門,你卻已經沒興趣)。
還不如專心地跟孩子玩,看見孩子,在與孩子情感共鳴的時候,感受那種快樂。因為三歲以下的孩子是絕對愿意與你交流,愿意看著你,對著你笑的。
后來她又開玩笑地說了一句,大概是,讓老公好好掙錢就行了,不要向老公求溫暖,要向社會求溫暖。
這里也不要想歪了,我的理解是,其實一般的普通老公(主要是七年之癢之后的老公),可能是沒有給你情感溫暖的能力的,要不是不懂,要不就是沒有余力,他們完成家庭責任就不錯了,如果你老想要老公給溫暖給愛,你會失望會痛苦,還不如自己拓展社交和愛好,在其他的良性人際交往中獲得情感流動的快樂,而且彼此之間沒有責任義務捆綁的人際來往,反而可能會表現得對彼此更友善和更容易互相感激、珍惜(我指的是正常朋友來往,不是那些曖昧出軌哈,此外,通過愛好得到快樂,無論是旅行、運動、美食、欣賞藝術、做手工、畫畫、彈琴還是其他,都可能是比較靠譜的方式。至少比總想去一個人身上索取愛、關注、互動,要靠譜得多)。
當然,并不是說,要完全放棄與老公的交流。只是說,不要太聚焦在這個事情上,太執意想要一種理想化的交流,會給對方太大壓力,而自己期望越高,失望就越大。而且也要去理解對方,了解他的處境和壓力,不能只想著自己。
3
當晚有很多人提兩性、夫妻關系的問題,我很驚訝地聽到,原來很多人都會覺得自己的老公或者男朋友情商低、傻、做事不力等等,會對自己老公指手畫腳。
包括李雪自己,也好幾次舉例說,她以前跟武志紅戀愛時,總覺得武志紅不夠自己精明能干有商業頭腦,總想去幫他談判等等,她將此稱為“閹割男人”,而將自己稱為“擁有假陽具的女人”(大意如此,請不要摳字眼哈,因為我沒有做筆記),她的解釋是,因為自己覺得媽媽很弱小,所以想讓自己強大一點,想成為媽媽的媽媽,所以就會有很強的控制欲,就會想“閹割男人”,剝奪男人對事情的自主權和感受力。
她還舉了好幾個自己“閹割男人”的例子,比如16歲時愛上一個男孩,卻只想跟他比拼智力,后來分手了;在聽心理課程時,很喜歡讓男老師出洋相,即使上課時看到身材性感如“行走荷爾蒙”的外國男講師,她也會很想指出他的邏輯錯誤來KO他,結果被猛男的幾百個女粉絲KO;一個朋友找了一個比自己女兒還小的女朋友,本來挺愜意,她卻跑過去跟人家說你沒有亂倫焦慮嗎、不懂的話我告訴你是怎么樣的,嚇得人第二天就跟小女友分手了……
另外一個年輕女孩也提到了類似的問題,這個女孩身材高挑、打扮時髦,她也說她總是在進入一段親密關系后,就會挑茬,老覺得男友這不行那不行。
而一個30多歲的女人則也很著急地問“總覺得老公很糟糕很無能怎么辦”。
這讓我大開眼界,雖然現場的觀眾也有兩性關系處理得好的,但是原來這種“閹割男人”“指責男人”“對男人不滿”的心理是非常普遍的(在上一代人中可能更明顯更嚴重,因為這一代人還會看見這種問題、會反思,最終一部分人會覺醒)。
對此,李雪的回答是,你想要什么?你想要自己是對的,還是想要幸福,想要和諧的夫妻關系?
她說她會采取實用主義的做法,就是對自己有好處的做法。
具體來說,就是反著說話。
比如她的一個男性朋友很吝嗇,她就夸獎他很大方,那他就真的請她吃飯了,她說她在與上任男友的關系中還沒有機會用這招就分手了,但是她在各種關系中都應用過,很有效。她相信用在老公身上也一定會有效,只要別夸得太假。
她還舉例說,一個男人好不容易想到給她端了一杯冷水,雖然她只喝熱水,但是她還是各種感動表情上身地夸他很會照顧人啦很紳士啦等等。
4
李雪說的這些方法,雖然也不算新鮮,但是確實還是很實用的。
人都喜歡被夸獎被肯定,你夸多了,對方可能就真的變成你說的那個樣子,而你總是指責對方怎么不好,對方真的也很容易就變成你討厭的樣子。
你想要什么,這個問題會驚醒我們,我們是應該圍繞自己想要的去積極行動,還是一直沉浸在自己得不到的痛苦或者不如意的煩惱之中?證明自己是對的,真的那么重要嗎,有意義嗎?
你聚焦什么,你就會得到什么。
這與《哈佛幸福課》積極心理學里的一些觀點是類似的,老去關注那些消極的方面、失敗的原因,還不如去關注一下那些獲得幸福快樂的人的經驗,去想辦法讓自己達成自己想要的生活,想要的關系狀態。
(而我個人的體驗是,如果想辦法通過寫作、畫畫、社交和各種娛樂來多積累一些能讓自己快樂自信的體驗,就不會經常想指責別人、閹割別人,指責別人的背后,很多時候真的是因為自己對生活不滿意、因為自己的格局小、眼光和生活狹窄。
當然,這背后,還有很多原因,也可能是因為對別人(老公或家人)有過高過多的期望、不擅長處理期望與現實產生落差時的失望感,還可能是因為自認為很聰明、不能忍受別人愚蠢等等。
我想,最根本的,還是通過大量的閱讀、思考、實踐來改變及拓寬認知,才能徹底讓自己思想、格局、行為模式升級,升級后這些就不算什么問題了。)
5
說到這里,先說點好玩的活躍一下。
前面不是老提到“閹割男人”嗎,有個勇敢的漢子就大聲問“怎么樣把被閹割的蛋蛋拿回來?”,全場大笑。
李雪說,那要看這個男人想不想了,有時男人也是自愿被閹割的,自愿讓渡出自己的一些權力,“閹割”是男人和女人的合謀。
而李雪提到自己很喜歡挑戰男老師時,一個男孩也跳出來說,自己也很喜歡挑戰權威,他說“你覺得你是女神,可是我不覺得你美,除了笑起來時比較好看”,李雪淡定笑著看他,說,“真的嗎,你靠近點看,近點,再近點”。
后來這男孩說起了自己的一個問題,他是出國留學過的,觀念很開放,但是當他真正愛上一個女孩,他卻發現自己也有處女情結,很希望自己是她的第一個男人。
李雪很平靜問,我不知道處女情結是怎么樣的,你可以告訴我你的感受嗎?
男孩說,就像一根煙,男人們希望是自己抽第一口和最后一口。
李雪說,哦,我明白了,你想完整地擁有這個心愛的人。
就像我們曾經想完整地擁有媽媽。
李雪后來說,這個一問一答,正好可以作為“不評判”的例子,她只是聆聽男孩的感受,只是看見他,而沒有要評判指責他的想法。
同時,她也解釋,男孩不需要因為自己有這種情結而覺得自己LOW或者不好或者糾結,不要與自我評價捆綁在一起,這只是一種美好的愿望,只是想完整擁有媽媽的愿望在一個狹隘的方面呈現出來了。
這個想完整地擁有媽媽的說法我不太理解,也復述得可能不準確,但是我感受到了“不評判”這種心態的好處。
或許,不僅對別人盡量“不評判”,對自己也應該如是。
看見和感受就好。
指責自己和指責別人,都沒有意義。
看見了自己,你就會知道該怎么做。
看見了別人,你也就理解了他。
6
一個媽媽提問說,她因為上班累,很想早上睡多一點,所以她有時會遲了送小孩去上學,但是老人家對小孩遲到很有意見,她很困惑,到底她應該按自己想法多睡點,不管老人家意見,還是應該強迫自己早起呢?
李雪說,你這是一個孤獨的問題。
只有你自己在想,在煩惱。
你可以協商,跟老公,跟孩子,我不知道結果會是怎么樣,或許老公會說那我來送小孩上學吧。
那個媽媽說,其實上午也可以讓老人送,但是因為下午是他們接,我會覺得如果上午也讓他們送,他們會很累,我也內疚。
李雪說,這也是你自己想的,你有沒有問過老人,你們送小孩上學累不累?
對這個問答,我的感悟是,很多問題,都是自設絕境,都是自己幻想出來的困境,其實無論是什么問題,都可以找人協商,與他人一起想辦法解決,即使不能完美解決,也會比一個人瞎想煩惱來得更好。
7
第二個媽媽說,她一直看李雪的文章,也一直用其“愛和自由”的理念去教育孩子,可是最近孩子出現的問題讓她很困惑。
孩子6歲,即將上一年級,但是他很不喜歡上學,覺得上學會很不快樂。他總覺得在幼兒園的生活很不如意,比如他不想午睡,后來老師允許他不午睡,他又覺得一個人不午睡好無聊,想有人玩。
李雪問,那你是怎么回應他的?
這個媽媽嘆一口氣說,唉,我只能說,你說的很對,但是我也沒有辦法呀,我要工作呀,你不可能不上學。
李雪回答,你這也是一個孤獨的問題。你只是自己一個人在糾結。
這時,李雪在她面前蹲下來,很專注地看著她,很溫柔地說:其實,小孩可能只是想任性一下,想被你看見,想你說,沒關系,媽媽永遠愛你支持你,我愿意跟你一起來想辦法,看看是不是能讓你舒服點、快樂點。
當看著如此專注溫柔的李雪,我也感受到了她想表現出來的無條件的接納和愛,我甚至有點眼眶一熱,我沒看見過這樣的畫面,原來,這種愛是這樣的。
我想,孩子這些問題雖然也可能有其他原因,但或許,如果媽媽真的能這樣表現出愿意跟他一起努力,即使不能解決上學的問題,但是孩子的心里會很溫暖很放心,至少他可能會沒那么抵觸上學了。
重要的不是有沒有徹底解決問題,重要的是你的態度,你的愛的支援。
(引用一段《少有人走的路》里的與之相應的文字:他們未必立刻流露感激之情,卻可以領悟到痛苦的內涵和真諦,他們提醒自己:“既然爸爸媽媽愿意陪著我忍受痛苦,痛苦就不見得那么可怕,而且未必是太壞的事。我也應該承擔責任,面對屬于自己的痛苦。”——這就是自律的起點。)
我以前常常會覺得問題無解,會覺得沒有辦法,會覺得陷入痛苦絕境。
現在我明白,不,那不是真相。
真相是,一切題目都有解。
即使沒有解,也不必糾結。
還有一點就是直面痛苦,不要再推到他人身上。這是李雪之所以覺醒的關鍵。
我剛剛也發現《少有人走的路》里也提到了這點。
“人可以拒絕任何東西,但絕對不可以拒絕成熟。拒絕成熟,實際上就是在規避問題、逃避痛苦。規避問題和逃避痛苦的趨向,是人類心理疾病的根源,不及時處理,你就會為此付出沉重的代價,承受更大的痛苦。 心智成熟不可能一蹴而就,它是一個艱苦的旅程。”
不逃避,迎上去,很多問題或許會迎刃而解。
就像我補牙,我去感受那痛,迎接那痛,居然也不覺得有多難受了。
8
提問的人還有很多,可是時間到了。
李雪和一些留下來的觀眾合影,我也在旁邊打醬油。
近距離觀看,她好像是素顏,或許是很巧妙的裸妝吧,總之,很美,五官生得都精致恰好,神情從容自信又柔和,笑起來特別燦爛可愛,身材偏瘦輕盈,剛才說她不美的那個男孩也興奮地圍過來,想提問,并且承認她美了。
(我回來上網搜到她以前的照片和視頻,她跟以前的氣質完全不一樣了,以前她的眼神也會閃爍不安,她那時的打扮也沒有呈現她的最美最佳狀態——每個人都會成長呀,女神也不是天生的,即使天生有美貌,那氣質也需要后天去探索養成——每個人,都曾經是丑小鴨,每個人,都可以長成白天鵝)。
有一些可能跟她熟悉或者很喜歡她的女觀眾,主動跟她擁抱,她也很認真專注地回應,兩人深深抱著,持續好幾秒,這也是我沒有見過的。
9
你可能看到我把李雪說得很完美,當然我不會盲目崇拜,也不了解真正的她,我只是覺得她這個晚上真的表現很棒,而且給目前的我很多啟發。我最大的收獲,一是知道了破解困境的方法就是協商交流,二是發現了有些問題是普遍存在的,不是我獨有的。
比如總覺得自己缺乏愛、總懷疑自己不值得被愛(像李雪這樣擁有美貌、學業出色的人,居然曾經也有這些體驗,也會覺得自己不被看見和接納),還有愛指責別人,還有一種受害者心態(別人的行為造成了我現在的心理),這些都是普遍的,而且很多人與父母的關系都不好,都在困惑糾結。(相比起來,我其實沒有什么大的問題,問題小得可以忽略,尤其是看到這一切之后,會覺得這些也沒什么大不了的)
這至少讓我明白,我不需要去評判我自己,我看見自己的感受就好了,這些都是正常的符合人性的,現在我好像已經超越這些心理,但即使我還未徹底走出來,那也沒關系,不要指責自己。
指責只會讓自我改變的動力消失。
只有愛才能成為自我改變的最大最強動力。
當然,我現在明白,不需要追尋某一個人的具體的愛,也不需要在一個人身上得到所有的愛。
就像《少有人走的路》里面說的,獲得愛的方式有很多。
即使有的人童年不幸,他也可以成長得很好,因為,他可能通過某些方式感受到了愛,不管是通過大自然,通過信仰,通過藝術,還是通過家庭之外的人際關系。
道路并不只有一條,條條大道通羅馬。
不鉆牛角尖,你就不會被限制。
李雪說,你的心理總是在上演各種角色,只要格局升起來,你就會看見你在自己演這些角色,但是不要受這些角色限制,你要知道,那不是真正的你,當你不受限,你就獲得自由(她提到量子態等有趣的描述,具體論述可看她的文章http://chuxin.ebseek.com/article/articledetails.aspx?articleid=212)。
我想起,六年前我也曾在一個藝術空間開過交流會,當時我的主題,也是角色,我說,我們可以假裝自己是一個外星人,來到地球上,扮演各種角色。
我們可以經常從地球上方看自己,這樣,所有事情,都會顯得沒那么糟糕。
所以,看到這里的你們,都知道自己的劇本是什么樣的了嗎?
要不要改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