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機屏幕變大史,這些你知道嗎

您知道擴大手機屏幕的難度嗎?在過去的近20年中,世界各地的手機工程師都著力推動了手機屏幕的技術革命,我們每個人都親眼目睹了手機屏幕變大的技術浪潮,但你也許并不知道手機屏幕想要擴大,需要付出多少的努力。

當iPhone于2007年初發布時,喬布斯說,市場上的手機之所以爛,是因為屏幕下方的鍵盤。實際上,并不只是Apple想要卸下鍵盤,在屏幕上留出更多空間。90年代的IBM,2000年后的諾基亞和摩托羅拉等巨頭均推出了各種觸摸屏手機,但它們并沒有成為主流。當時風靡一時的滑蓋手機可以看作是擴大屏幕和固定鍵盤之間的折中方案。

為什么iPhone發布前,觸屏手機沒能普及呢?有這幾方面原因,一是硬件,最初觸控手機用的是電阻屏而非iPhone使用的電容屏。如果你有幸使用過電阻屏手機,就一定知道很多時候,手拿著觸控筆對著屏幕,使勁戳半天,手機才會有反應,而且不一定是你想要的那種反應,iPhone發布兩年后,諾基亞在旗艦機N97上還在使用電阻屏,二是軟件,當時手機系統的操作邏輯是基于鍵盤設計的,對于觸摸屏的交互很不友好,適合觸控操作的軟件和游戲也極為匱乏,甚至iPhone推出的最初幾年,支持IOS系統的手機游戲和軟件數量仍不如諾基亞的塞班系統,直到憤怒的小鳥和水果忍者等游戲出現。

第三點則是一言難盡的觸感玄學,直到2010年,仍有人堅持認為,觸摸屏無法取代鍵盤的觸感與快感,所以HTC與摩托羅拉品牌都推出過既有觸控屏,又有側滑鍵盤的神奇機型,而iPhone的成功,一方面是將傳統的電阻屏換成性能更加優良的電容屏,另一面也要歸功于IOS優異的交互體驗,讓絕大多數用戶忘記了敲擊鍵盤的快感,后來的安卓手機也同樣擁有這兩方面特點,手機屏幕才真正戰勝鍵盤,成為手機主要交互工具,并成功擴大了自己的空間。

獲得了本屬于鍵盤的空間后,屏幕再想擴大就要打邊框的主意了,第一款無邊框手機是夏普2014年推出的。設計上奇怪的將前置攝像頭放在了下邊框位置,而三星在2015年的S6使用的曲面屏,一定程度上也是為了制造無邊框的視覺效果,國產手機也對無邊框概念情有獨鐘,比2015年賈老板的樂視就推出了號稱無邊框設計手機,2016年小米推出的MIX概念機,除了下邊框外,幾乎真正做到了全面屏,突破了當時大眾對手機屏幕的認知。

但上述提到的各種方案都在屏幕的兩邊和額頭做文章,為什么沒人打手機下邊框的主意呢,因為手機屏幕結構中,屏幕的背板必須要搭載驅動芯片,并與主板連接才能實現屏幕發光,所以封裝屏幕時,背板必須要把屏幕顯示區域長出一部分,用來放置芯片,這就是手機屏幕傳統COG封裝方式,同時也是為什么2017年前手機必須有個大下巴的原因,屏幕想要完全占領邊框,就必須要在封裝時把背板上的這部分空間節省出來。

2017年開始銷售的手機上有了兩種縮小手機下巴的工藝,一種是COF封裝,可以理解為將芯片鑲嵌在軟板上,軟板折疊后和屏幕連接在一起,這樣就縮短屏幕背板的長度,17年的三星在旗艦機型S8和Note 8上就是這樣操作的,另一種是更先進的COP封裝,這種方案必須配合成本更高的柔性LED屏幕,柔性屏可直接實現彎折,這樣就可以將手機正面的空間完全留給屏幕顯示使用,17年的蘋果iPhone X首次采用這種封裝工藝,消除下巴的攻堅戰勝利之后,屏幕只還剩下前置攝像頭一個敵人。工程師們很快研發出了劉海屏,水滴屏,打孔屏,六年時間,屏幕終于戰勝了邊框,但工程師們并沒有停下腳步。

2019年開始,眾多折疊屏手機橫空出世,不過,真正實現量產的只有華為與三星,但手機經常處于缺貨狀態,買不起也買不到,因為折疊手機的良品率太低,客觀講折疊屏手機目前仍不能算是成熟的產品,還有諸多地方有待完善,比如經常被提到的鉸鏈問題,外屏強度問題等等,今天我們只說屏幕方面,自從iPhone推出后,耐磨耐劃的高強度玻璃就成了所有手機的外屏材料,但是再好的玻璃也經不起180度的彎折,明顯不適用于折疊屏手機。

2019年第一批發布的折疊屏手機的外屏都是一種名為聚酰亞胺的材料制成的薄膜。理論上講,聚酰亞胺材料具有彎曲半徑低,耐久性高等優點,據說華為使用的雙層航天級集聚酰亞胺材料,價格是等重量黃金的3倍,但在實際使用過程中,用戶發現它制成了外屏,幾乎毫無強度可言,比如三星折疊屏,即使在搭載原廠保護膜的情況下,脆弱度之高,也到了影響正常使用的程度。

今年三星的新一代折疊屏手機采用了超薄玻璃作為外屏,使用體驗獲得了一定程度的提升,但當你第一次開機的時候會看到這樣的幾條提示,簡單總結就是易碎易壞易報廢,輕拿輕放,輕折疊,最好是把手機供起來,比大眾電子消費品易用耐用的標準去衡量,這塊嬌貴的折疊屏,仍有很多地方有待提高,但工程師們依舊在努力,很多廠商在繼續改良聚酰胺材料,生產大型玻璃的康寧公司也一直在努力研發玻璃材質的折疊外屏。

手機屏幕的最終形態還未到塵埃落定的時候,手機屏幕的變大,屏占比的持續提高,在過去十幾年,可以說是凝聚著科技行業無數工程師的智慧和汗水,那么折疊屏之后,屬于屏幕的科技浪潮,又會向哪個方向奔騰呢?可能真的會像劉慈欣在《三體2》中的暢想,那或許會是一個萬物皆可為屏幕的時代。

免責聲明

1、整理、轉載此文系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不代表本號的觀點和立場。

2、若有來源標注錯誤、侵權或不愿意被轉載,請作者持權屬證明在30日內與本號后臺聯系,我們將及時更正、刪除,謝謝!

?著作權歸作者所有,轉載或內容合作請聯系作者
平臺聲明:文章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由作者上傳并發布,文章內容僅代表作者本人觀點,簡書系信息發布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