沒地方抱怨,沒地方發泄,沒地方傾訴,沒有人聽我說話!找不到排解的出口,就在這里發發牢騷!每天睜開眼的那一刻,就是自己的孩子,起床自己穿好衣服,然后開始給孩子喂奶粉,自己洗漱,自己做飯給自己吃!這段是時間,孩子他爸就一直在睡覺,知道出門上班的前5分鐘,他起床了,洗漱完畢,上班!這個時候保姆也過來了,把孩子交給她后,我跟著孩子他爸一起上班了!
不會開車成了我現在最大的遺憾,因為上大學的時候被車撞過一次,之后就不敢開車,上班后動過一次要學車的念頭,可是科目二,被老師訓過以后再沒有去過了。一直到現在都沒有學出來,這也是自己給自己找的一個借口吧!2018年給自己的一個任務就是去學開車!
不知道這些年自己是怎么過來的,結婚就那么迷迷糊糊的結了,因為到了年紀!孩子就那么生了,因為到了年紀!可是這一切都完事后才發現,自己進入了一個惡性循環,我失去了自由,沒有了自己存在感!我的生活中心都是孩子,孩子確實給我帶來了不一樣的快樂,但是這不是我想要的!我沒有了自己,找不到自己了。孩子他爸從來沒有自己單獨照顧過孩子超過半天,在他的觀念里,媽媽就是應該照顧孩子的,可是。。。。。。。
在家呆了一年,感覺自己徹底與世界脫軌了,沒有人和你說話,沒有理解你,沒有人分擔你的痛苦!你的抱怨和無理取鬧,在孩子他爸眼里都是沒有責任的體現。他覺得他在外邊上班很累,要去應酬,要去升職,壓力也很大!我們在最近的一周里,每天說的話,從來沒有超過10句的!生活就這么沒有趣味的過著,我的生活里只有孩子和工作!
今天看到一篇文章,里邊有些話深深打動了我:“20多歲時,我們以為,結婚就是孤獨的結束。
30多歲時,我們才明白,之于許多人,結婚是孤獨的開端。因為,你會期待身邊這個人,這個承諾視你如摯愛、寵你、愛你、呵護你、照顧你的人,是世界上最懂你的人。
不管遇見大磨難,或是小牴牾,他永遠會理解自己。
可是,這是不可能的。
對方因為種種原因,不會一直給予我們渴望的回應。
當你內心的聲音,長期被身邊人屏蔽,你會感到被忽略,被隔離,被冷落。
于是抑郁難安。
于是痛苦叢生。”
說的真好,在這段婚姻里,彼此都陷入了孤獨。從誰那里都找不彼此的理解,越來越孤獨,越陷越深。文章中作者舉了一個例子:“?2011年夏天,斯嘉麗離婚。
接受采訪時,她一度痛哭失聲:
“根本沒有辦法去操控這些,沒有人能給你一個明確的答案,也沒人能給你一些你想要聽到的建議。
真的非常孤獨,某種程度上來說,就像是你在做世界上最讓人感到孤獨的一件事。”
后來,她再結婚。
可是,哪怕她是傾城尤物,舉世聞名的美人,亦難以在婚姻中感到真正的幸福。
2017年3月,她再度離婚。
此后她再未締結婚姻,而是養了兩條狗,接了更多工作,轉而在其他人、事、物上,獲取想要的陪伴。”
有很深的共鳴,即使是明星也會有深深地孤獨,沒有人能和你溝通,沒有人能聽你說話。沒有人能理解你現在的所作所想,即使是那個和你牽手共度婚姻的他。每天所做的就是在重復著,日復一日,跟機器一樣,男人嫌棄你的話多,你的抱怨。即使周六周日,有時間的時候也會在外邊吃喝玩樂,不會回家陪伴自己的家人和孩子。甚至還會說一句,早知道回家是這個樣子,還不如不回家。深深地冷笑,這樣的日子,該怎樣過下去,每天都在給自己找理由,找借口,浩然自己能堅持下去。
“心理學家告訴我們,男女越親密,越容易用情感去化解問題。而非用理智。
這樣的結果,就會導致愿望的落空。
因為理想伴侶和現實伴侶,總是差出十萬八千里。
理想伴侶會關注到你任何一點小起伏。現實中,丈夫因為有自己的情緒與困境,難免時有疏忽。
理想伴侶會對你噓寒問暖,一生如初。現實中,丈夫很可能粗枝大葉,難以一直關注妻子。
如果讓我給大家建議,只有一條:
不要只與一個人鏈接。
去與全世界鏈接。
去工作,去社交,去創造,去與人打交道,去旅行,去折騰,去家庭之外獲得足夠的歡愉,去讓更多人聽你說話,讓你的聲音,有更多的安身之所,去在他人他事他物上,獲得豐盈的存在感,價值感,然后慢慢消釋你的孤獨。
如此一來,你對伴侶的期待會降低。
你的失落也會弱化,失望會少,負面情緒均進入可正常承受的范疇。”
這段話也是特變摘錄的,算是給自己的一個方向吧!在新的一年不會給自己太多的壓力,順其自然,做自己想做的事,努力活成自己想要成為的樣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