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周末,我們帶孩子去北京音樂廳聽音樂會。由于是第一次去那里,對環(huán)境、流程都不夠熟悉,準備進場的時候已經(jīng)離音樂會開始只剩不到十分鐘了。我暗自算了一下音樂會要持續(xù)的時間,更堅定了必須去一趟洗手間的決定(女洗手間永遠人滿為患,不得不讓我還得下定決心做這個決定。)
洗手間設在雙號入場門的側邊,我們是單號,為了及時趕回入場,我一路小跑,打開洗手間的門一看不由愣了一下,果然不出所料,在我眼前的是長長的隊伍,幾乎每個媽媽都帶著一個小朋友,在為之后一個多小時的演出做準備,因此相當于要等平時兩倍的時間。門開開合合,人進進出出,我嘆了一口氣,排在了隊伍的最末端。
忽然,我的肩膀被人排了一下,還沒來得及回頭,就聽見有個較尖銳而刻薄的女聲從我腦袋的后上方傳來,“哎,你這人怎么不排隊就插隊呢”?我愣了一下,轉頭,看見一個三十來歲的媽媽帶著一個六七歲的男孩子,正怒目圓睜地瞪著我。
思索了幾秒鐘,才明白原來他們在門外等著,我以為隊伍就排在了門里,沒看到他們,所以造成了這場誤會。
我解釋,“剛才沒看到您在外邊,我以為隊尾就在門里。”
她不再出聲。
我站到她的身后,內心戲卻仍在上演。剛才她那句先入為主的判斷,就像將一個莫須有的罪名扣在了一個清白無辜的人身上。我承認自己的心還不夠寬宏大量,內心還帶著些許憤恨。突然我的余光落在了那個孩子身上,此刻他正透過母親的胳膊諾諾地看向我,帶著些許怯懦,些許探究,些許好奇。
我突然覺得非常赧然,不管大人之間發(fā)生什么事情都不應該牽扯或影響孩子,何況是一件并不美好的事情呢。
于是我決定放下,不在意。
之后回想起來這件事,如果這位女士當時跟我是這么說的,“您好,隊尾在后邊”,即使是這樣簡簡單單一句話,估計結局會截然不同,羞愧滿色、連連道歉的肯定是我無疑了。
我們老家有一句話叫“會說話能當錢使”。我覺得這里的“會說話“不只是會說好聽的話,而是說到別人心坎里的話,讓人覺得既舒服又溫暖,有如沐春風的感覺。
“不會說話”的人大抵都離不開以下幾個特點——說話帶情緒、先入為主判定、對人不對事等。
曾經(jīng)我有個特別會說話的同事,不論是領導同事還是婆婆老公,無一不被她“制服”地服服帖帖,但凡是和她接觸過的人都覺得她聰明,情商高,會說話。有一次閑聊,她跟說起自己確實有總結出來的一套與愛人的“溝通秘笈”——少用反問句,多用祈使句。比如他回家晚了,我們會習慣地說,“你怎么回來得這么晚?”反問句自帶情緒,會給人帶來被侵犯和不尊重的感覺,而祈使句“下次能早點回來嗎?”給人的感覺就恰恰相反,會傳達出一種被需要的溫暖。
總結一下,要成為一個“會說話”的人其實就是要把握一個底線——說話不帶情緒,對事不對人。當然,說起來容易做起來難。要做到這一點首先要對自己的情緒有覺知,當自己有不良情緒時,千萬要克制,不要讓它隨著我們的言語噴薄而出,造成“禍從口出”、“覆水難收”的慘烈局面。有時候寧可適時沉默,也比不假思索地快速回應要好得多。
老子在《道德經(jīng)》中說,“知者不言,言者不知”。
真正的智者不夸夸其談,高談闊論的并非智者。他一直倡導人要清心恬淡,順其自然,樂天知命,這樣才能少些世事的紛擾和羈絆,多些生命的自在和如意。這些,既是我正在努力做,也希望自己能成為的樣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