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魚躍Gloria
God gave us our relatives,thank god we can choose our friends.
現在是凌晨12:06分,高考畢業后的暑假,我很少這么晚還不睡。大約4個小時前,我剛寫完《男孩和世界》的觀影感受,結果被安利另一部電影,是一部2009年的澳大利亞電影,片名為《Mary and Max》,由于我是行動派,忍不住立馬看了,看完后真的抑制不住想來趕緊寫點感受。所以,熬夜也要寫完這個簡評!
這是一部澳大利亞的動畫電影,我覺得很多人可能都看過了,它特點之一就是動畫形象是黏土制作的,然而十分有神。電影的導演是很著名的動畫師亞當,以前曾看過他的《哈維的一生》,這位導演的作品都很有特點,總是聚焦在呈現“異類”的世界,但筆觸中又帶有濃厚的同理心和幽默感,所以同樣的,整部電影幾乎沒有暖色,全部都是黑白灰棕構成的世界,特別是馬克思所居住的紐約,幾乎完全籠罩在黑暗之中。
這部影片我不愿多啰嗦去描述具體的情節,主要講述了一個沒有朋友的8歲澳大利亞小女孩和一個略有精神問題的44歲美國孤獨男士因一次陰差陽錯的寄信而成為好朋友的故事。他們的友情持續了十幾年,他們也因彼此改變了自己的生活,原來,兩個不同世界的的人,也可以擁有同一片天空。
給我印象更深刻的是Max,因為導演把這個形象塑造得非常豐滿。作為一個始終保持神經高度緊張的人,他嚴格按照自己的規律生活,他不能容忍人們隨意丟煙頭的行為,收到瑪麗的信會神經緊張汗流浹背,擁有社交障礙,不能與常人正常交流,不能分辨人們的表情…其實兩個主人公的共同特點之一是都是別人眼中的異類,因而都沒有朋友。但就是這樣兩個人,卻能成為忘年交,彼此推心置腹。
這讓我想到《傲慢與偏見》里的一句話:所有殘缺不全的人,他們也有愛的權利,他們的愛一樣動人。
他們都是孤獨患者,雖然馬克思有社交障礙,不怎么跟人說話,雖然每一次收到瑪麗的來信都會引發他的焦慮,但是他卻很樂意很高興與瑪麗分享他的生活;雖然瑪麗自卑,但總能在馬克思的信中找到變得自信的方法。當然,因為他們的情誼太深,所以,瑪麗才會在收到那個電報機中被摳下的M后變得頹廢,自暴自棄。失去了彼此唯一的朋友,甚至比丈夫的離去更讓她痛苦。
當然,最后的馬克思原諒了他,自己也想通了許多。當被他緊緊掐住喉嚨的老太太痛苦地說出sorry的那一刻,他才理解自己的不原諒會給最深愛的朋友帶去多大的傷害。
當我年輕的時候,我想成為除我之外的任何人。但我必須接受我自己,我的缺點,我的一切。我們沒有辦法選擇自己的缺點,它是我們的一部分我們只能接受它。
電影的最后一幕,兩人終于相見,然而max卻在吃完最后一罐煉乳后安詳地離開了。他人生的三個目標已經全部完成,他走的沒有遺憾。而最矚目的是那面貼滿Mary信的墻,讓人看到的那一瞬不禁淚目。電影就在這一份淡淡的憂傷與遺憾中落幕,卻讓人更加回味無窮。
Love ? Yourself ? First.
還好在我睡著前完成了一個小小的簡評。
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