談“悅讀”與“樂寫”

閱讀是一件快樂的事

最近一周看兩個群組中不少新進書友感覺每周寫一篇三百字的隨筆壓力很大,在討論閱讀、寫作有何妙法,也有書友私聊向我討教,我想就此機會借平臺和大家分享我多年來閱讀和寫作的體驗。


大家加入這兩個群,無非是想借助群組的學(xué)習的氛圍和要交作業(yè)的壓力對抗自己的惰性,讓壓力變成動力,促使自己養(yǎng)成每日讀書和寫作的習慣。可是我認為要把壓力變成動力,這壓力必須是在個人可以承受的范圍內(nèi),閱讀首先必須是快樂的,寫作必須是興趣使然,才能真正成為好習慣,否則一旦脫離群組,你會馬上變成逃兵。

前兩天,原創(chuàng)群的小蜜蜂隊長公布了她的每日日程安排,談起她的個人經(jīng)驗,她初入有書時,第一個月只看了三本書,第三個月她就能看完八本書,第四個月能看十五本書,當然她也強調(diào)她的工作相對自由,八小時的工作時間,她可以抽出五個小時來讀書。于是,好多書友都羨慕小蜜蜂有一份可以利用工作時間閱讀的好工作,然后感嘆自己要工作、要陪娃兒,還有一堆家務(wù),沒時間讀書。可是是否問過自己一句:如果你有半小時一小時的空余時間,你會用來做什么?是讀書嗎?我看小蜜蜂的作息表不是羨慕她的輕松工作,而是佩服她將所有業(yè)余時間都用來讀書并堅持的決心和毅力。

要讓閱讀和寫作變成自己的賞心樂事,就必須找到適合個人的讀書和寫作的節(jié)奏。大家都知道現(xiàn)在網(wǎng)絡(luò)上有許多讀書的平臺,有些是單純閱讀的;有些既有閱讀的版塊,又有讓讀者發(fā)表文章的版塊,使讀者既能閱讀又可寫作;而我們這個平臺的特點在于為大家提供了一個多人參與共讀同一本書的機會,在閱讀、寫作以外為大家開辟了一個討論的空間。我認為要深化閱讀效果和提高寫作水平,在閱讀和寫作之間,討論是一個不可缺少的環(huán)節(jié),平臺正好為大家補上這個環(huán)節(jié)。下面談?wù)勎覍θ绾翁幚黹喿x、討論和寫作關(guān)系的看法。

尋找適合自己的閱讀方式

(一)閱讀

1,時間分配:

如果群友們有留意兩個群的群規(guī),就能發(fā)現(xiàn)兩組群規(guī)都提到“避免做低頭族”,“先安排好工作、學(xué)習和生活”,菲陌隊長還多次強調(diào),群組的所有活動都只是想為大家“錦上添花”,要大家一定先顧好自己的“錦”。

首先工作必須要做好,那可是大家的飯碗;該做的家務(wù)不能不做,不做的話有可能會家變;有娃的書友不可不陪娃,你的娃只有小的時候需要你陪,時間一晃而過娃很快會長大的,你現(xiàn)在不陪他,將來你想陪的時候他已經(jīng)不需要你了,世上什么藥都有,唯獨沒有后悔藥可吃。(當然陪娃的時間也可以同時利用起來做你的閱讀和寫作 )

我在這里提醒大家,除了工作、學(xué)習和生活,還要兼顧自己的健康。也就是說,在工作、學(xué)習、生活和身體鍛煉以外,再合理安排時間閱讀和寫作。

在時間分配上有整塊的時間用來讀書當然好,但我們實際生活中還有很多時間碎片是可以利用的,比如很多書友提到的:用做家務(wù)的時間一邊做一邊聽書,或者坐公交車的時間看書或聽書……

2,閱讀節(jié)奏

每個月讀多少本書要量力而行。我們原創(chuàng)群的群友也曾多次討論過“有書”5天一本書的節(jié)奏太快,不少群友都有份工作量飽和的工作,晚上還要忙家務(wù)帶孩子,覺得有書的節(jié)奏太快,跟不上。

實話實說,平臺的五天讀完一本書的節(jié)奏我也跟不上,我有一份工作量超飽和的工作,不僅八小時以內(nèi)無暇讀書,甚至常常要將工作帶回家做,但是我有我的做法,就是每周的共讀書盡量跟讀并參與書友的討論。平臺不是下個月的書單會提早征集提早公布嗎?公布后,我就上網(wǎng)搜每本書的有關(guān)資料(了解書的類型,作者及寫作背景),選中自己要細讀的書,上網(wǎng)下載電子書(我的居住環(huán)境不允許我買太多實體書),或從書架上找出蒙塵已久未讀己買的書。而像《中國哲學(xué)史》、《瓦爾登湖》、《愛的藝術(shù)》、《反脆弱》等值得深閱讀細品的書,如果家里沒有藏書就會讀后再買實體書來收藏(前三本我都有,加入有書100來天,我只買過一本《反脆弱》的實體書,其他看的都是電子書),而且也不會局限只在共讀的那周閱讀。對于每周的共讀書,興趣不大的我就只是翻翻電子書,用掃讀和泛讀法來解決,但每日的早晚跟讀打卡,是我必做的功課。早上時間太緊張,我會用坐車時間聽,有時公車太擠太吵聽不成,就會用午飯時間邊吃邊聽。這樣一來,就算沒法完全讀完那本書,我也對該書有了大致的了解。

自己很喜歡又很難的書怎么辦?慢慢讀吧,比如《反脆弱》,我至今仍未讀完,都是在利用周末、周日時間繼續(xù)讀,邊讀邊寫筆記心得。

如果工作相對輕松或者家務(wù)不太忙又不用陪娃的書友們,就可以細讀每周共讀的書了。

討論,是分享,是思維與思維的撞擊

(二)討論

充分利用平臺,珍惜大家可以共讀一本書并討論的機會。

自我閱讀是與作者和他的時代對話,而瀏覽平臺共讀者的隨筆,我會接觸到許多不同年齡、閱歷、階層的書友,對同一本書五花八門的看法,瀏覽這些隨筆并評論有反饋,其實就是在與許多書友對話,這種對話就是在討論。瀏覽隨筆的過程,我會跳過那些千文一面的百度后修改剪貼的書評,這些隨筆貌似很高大上和全面,但實則沒有任何可借鑒之處。我會尤其關(guān)注與我有不同見解或相反觀點的隨筆 ,這樣的觀點往往令我眼前一亮,這些不同的看法更能刺激我的慣性思路,讓我的思考能更深入和多元,從而對書籍的理解更深刻,也只有多元的思考才可以讓人更富有個性、活力和創(chuàng)造力。

還有一點要強調(diào)的是,瀏覽隨筆不要只看正文,還要順便看一下書友們的評論,參與評論的過程就是討論的過程,如果只是為了刷有書的那十分評論分丟朵花或點個贊就走,那你只是為了刷分而浪費時間,并沒有參與討論,在討論這個環(huán)節(jié),你就不可能有收獲。

以自己為例,我的許多寫作靈感就是在與書友的討論中得到的。比如,我這一周以詩歌形式來寫讀后感,這一靈感就是與書友@惠清玩詩歌接龍所得。而我這一周參與平臺的“如何才是剛剛好的愛情”話題,就是讀了書友@網(wǎng)絡(luò)上的風《剛剛好的愛情》一文,勾起二十多年前的回憶而得到的靈感。

寫作,是反思,是總結(jié)

(三)寫作

很多書友談到,每周一篇三百字隨筆讓自己壓力很大,其實如果你嘗試了就會發(fā)現(xiàn)并不難,對于寫作的初學(xué)者來說,我提供以下建議:

1,首先養(yǎng)成每日寫隨筆的習慣

筆記本一定要有,每天有一點一得即可,給自己定一個五十個字的目標:比如對書中的一句金句或書中的一個細節(jié)、場景有感觸,那就先抄下來,然后評論一下為何有此感觸?再想想身邊有什么可聯(lián)系的實例也寫下來,這么一來絕對能超過五十個字,分分鐘你會發(fā)現(xiàn)今天你寫了超過100個字。

我把這個過程總結(jié)為三句話、十個字:“是什么?”、“為什么?”、“我怎么看?”

是什么:指的就是觸動你的句子、情節(jié)或其他。

為什么:要寫你如何被觸動,為什么被觸動 ,還可以猜測作者因何這樣寫。

我怎么看:這時候你可以聯(lián)想一下身邊的人和事,因為你會被觸動,總是源于你的生活有相似的經(jīng)歷,那么把它寫下來。

這三個步驟做下來,你會發(fā)現(xiàn)一點難度也沒有,就輕松地寫了50~100個字。如果你想想你每天在朋友圈發(fā)了多少無聊的文字,你就會被自己用心寫的這五十個字感動的。

2,周末做個總結(jié)

每天有了五十個字的積累,周末就可以做個總結(jié)了,看看每天的一點一得是否有同類項可歸并,哪些感悟有聯(lián)系,是否還可以再深入些,總結(jié)起來就是三百個字以上的每周隨筆了。

每天的一點一得實在沒有關(guān)聯(lián)也不要緊,流水賬就流水賬吧,大家只會為菜鳥的第一次飛行鼓掌,而不會嘲笑你的字數(shù)過少和文筆太差的。

3,隨時記錄靈感

建議初學(xué)寫作的書友隨身一定要準備一個巴掌大的小本(用手機記錄也行),隨時記錄你的靈感。

靈感常常一閃即逝,不記錄就會錯過,有記錄,一有空閑就要把它變成文字,否則你的記錄也是白做了,而且有些靈感被你放置的時間太久,你就覺得它沒什么新奇了,再也不想動手去把它變成文字。

比如我的《國慶親子日記》,就是在做家務(wù)和坐公車上班途中得到的靈感,隨手記錄下來,晚上靜心之后整理出來的,當時我還記錄了許多靈感卻因為限于篇幅和時間,我沒有辦法都用上,原計劃還有個《親子日記(二)》的,但當時沒寫現(xiàn)在再翻小本子的時候已經(jīng)找不到當初的感覺,覺得十分可惜。

4,勇于嘗試

任何時候,任何事都不要先給自己貼標簽:我不行。

行不行,試了再說。還以我自己為例,我平時寫散文較多,詩歌也寫的,但極少,似乎總找不到靈感,但是上個周日,我和書友@惠清玩詩歌接龍,我開玩笑,出了三行詩:

真的

好怕寫詩

結(jié)果她對了一首:

寫了

再來一首

于是勾起了我的詩興,這一周,我一共寫了四首詩 ,第一次嘗試用詩歌的形式來寫共讀書的讀后感(加入平臺之后,我曾經(jīng)寫過三首詩,但都與該周共讀的書目無關(guān),自己寫自己的)。我以前寫過的少量的詩基本上是歌謠體,但是這周就對三行詩和十四行詩進行了第一次嘗試。

各位書友,不必羨慕平臺的達人和大伽,沒有人能夠一口吃成胖子,他們能有今天都是平常認真耕耘、努力積累而得。

“不積跬步,無以至千里”。千里之行,始于足下,人人皆可成圣賢,就看你用不用心。

動手吧,寫作也可以很快樂
最后編輯于
?著作權(quán)歸作者所有,轉(zhuǎn)載或內(nèi)容合作請聯(lián)系作者
平臺聲明:文章內(nèi)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nèi))由作者上傳并發(fā)布,文章內(nèi)容僅代表作者本人觀點,簡書系信息發(fā)布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wù)。

推薦閱讀更多精彩內(nèi)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