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能很多人都不太喜歡印度電影,因為印度的大多數電影都會帶有人、神、宗教這些色彩,對于很多無神論者來說回覺得很枯燥乏味,但是我今天還是想推薦這部印度的《巴霍巴利王:開端》電影,因為這部電影都充滿了正能量和正確的三觀。
在很久很久之前,印度有一個摩喜施末底王國,國王去世后,在兩個能力超群的年輕人巴霍巴利和巴拉底瓦之間展開,巴霍巴利為人善良,正直勇敢,而巴拉底瓦是個為達目的不擇手段的人,最后通過一系列的考察,巴霍巴利成為了這個國家的王,巴霍巴利繼位后不久,就遭遇巴拉底瓦的刺殺和篡位。巴霍巴利的兒子在母親和祖母的保護下,逃出去了并且被另一部落的人家收養,取名希瓦。希瓦天生擁有神力,并且一直渴望爬上瀑布高山,長大后為了心愛的姑娘他離開了家鄉,從而也知道了自己的身世,繼而展開一場復仇與奪位的故事。
這種“哈姆雷特式”的復仇故事其實在很多電影中都出現過,劇情并沒有多么的新穎,但是整部劇中畫面恢弘壯觀,人物表現細膩真摯,每一幀的布局構造都恰到好處。
拋開這些技術上的問題不說,只是單單就主題和價值觀而言,就很值得細細品味。我印象中最深的一句臺詞就是在巴霍巴利和巴拉底瓦最后共同抗敵時,那位最高掌權人說的“殺再多都只能是勇士,救一人才是神明”。雖然現在“人不為己天誅地滅”的自私論不再像以前那樣被嗤之以鼻,但是“救人一命勝造七級浮屠”的大愛還是很多人心中一把不可毀滅的標桿。
我沒有去譴責或者說是怪罪一部分人的道德觀,因為我的三觀也不一定是適合所有人的。每個人都有自己的思想觀念,誰都沒有權利用自己的道德觀念去衡量別人,那些站在制高點,披著道德外衣,對無辜之人進行鞭撻的人,其實才是最卑鄙最無恥的。
人有一個正確的三觀是有多么重要呢。
在前幾天我室友中秋放假回家,想要晚回來一天,就想要花幾十塊錢找個代課的,并且還吐槽了我們學校代課費用又漲了,說四十塊錢一上午了呢,我就開玩笑說我沒有課,我幫你代課,給你個友情價35塊錢。隨后宿舍就這35塊錢起哄說起來,結果室友就酸溜溜的說你們有沒有道德底線啊。what?我當時就傻了,一句玩笑就成了沒有道德底線的人。難道我就這么廉價,生下來就是為了給你幫忙的人嗎?這并不科學啊。
從孔子時代就教育我們,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一個總是用自己的道德標準來衡量別人的人,是自私的。幫你那是情分,不幫也是本分。大家都是成年人,不要總是跟個小孩子一樣自命清高的自以為是,沒事就喜歡上綱上線,真的很幼稚,也很沒品。(不好意思,我插進來一點題外話。)
電影中希瓦(巴霍巴利王的兒子)是個為了夢想或者說是為了信仰可以勇往直前的人,他向往瀑布上的世界,盡管母親曾經多次阻攔,但是他還是鍥而不舍的爬向萬丈高崖。這讓我想起希臘神話里的奧德修斯,即使塞壬的歌聲會誘人忘記初衷,他也會向著中心的方向前進,哪怕路上有眾神阻擋。
我想一部電影的成功,重要的不是他的特效做的有多么逼真,多么厲害,而是最終是否可以給予感動。人類的語言是多種多樣的,但是可以引起共鳴的感情事一樣的。我會贊嘆這部電影制作的如何精良,可最終給我留下的是感動的故事。
希望我寫的故事你能喜歡
我是顧一 請多指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