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設計心理學》是唐納德?諾曼的著作,他是國際知名心理學家,曾被美國《商業周刊》評為全球影響力設計師之一。
借助這本書的觀點,談下講師的課程設計應該遵循的法則。
一、一個好的課程設計,要兼顧可視性和易通性。
所謂可視性,就是讓用戶知道這個產品怎么用,怎么操作才是合理的。
作為一個課程,就是要讓學員掌握一套方法論,可以是一套工具,也可以是一些列方法,而不是聽完課程之后,只是佩服老師的口才很好思維很敏銳案例很經典。
例如職場心態課程,那就得讓學員掌握如何調整心態的方法;
例如營銷類課程,那就得讓學員掌握營銷的方法和技巧;
例如管理類課程,那就得讓學員掌握管理的思想和工具;
……
所謂易通性,就是要讓用戶明白你的設計意圖,明確的告訴用戶,你設計的這個東西是干什么用的。
一個課程在最開始的時候,一定要給學員講清楚這個課程的目標,常用的句式就是“行為動詞+賓語”的方式,即:掌握營銷的七大流程;學會管理的五項工具等。
老師猶如向導,講述課程相當于帶領學員做一次精神之旅,目標就是保證培訓時學員不迷路。每一個模塊相當于旅行途中的標志物,讓學員清晰的知道抵達到了哪里。
二、一個好的課程設計,要有交互性。
交互性主要運用于計算機及多媒體領域。交互性即當你點擊一個鏈接時到達一個新的頁面。設計領域的交互性主要遵循以下五個基本原則:
1、示能。
所謂的示能,就是指某些物體本身有的、特定的交互方式,不需要解釋,它直接就可以被感知到。例如一把椅子,不管它怎么設計,一定會有一個平面,咱們還是能認出它是一把椅子。
在課程當中,最容易被學員接受的是老師的講授,然后就是提問、游戲、測試、幽默等環節。
試想一下一個課程老師幾乎什么都沒講,都是用其他的方式,那么學員就會覺得這個課程除了問題,即便你再說是課程創新都不行。
2、意符。
意符是一種提示,告訴用戶可以采取什么行為。例如有些商場的大門上,會寫上“推”或者“拉”的提示,這個推和拉就是一種意符。
在課程設計中,課件上最好呈現出基本的“意符”,例如需要小組討論的篇章,就放一張小組討論的圖片,注上“小組討論”;例如需要大家看視頻的環節,就放一張視頻的截圖等。
3、約束。
很多東西人們以前都沒用過,但為什么總是能很快上手呢?這就是約束在設計里起到的作用。例如一輛樂高的玩具摩托車,即便你以前沒玩兒過,也能很快地把它組裝起來。因為它的輪子只能裝在前叉上,手臂只能裝在小人的軀干上,每個部件的接口都不一樣,可以執行的操作就那么幾種,多嘗試幾次,我們就能把這個玩具摩托車組裝好。
在課程設計上,基本的約束就是上下課時間及紀律要求,這對于經常參加培訓的學員來講是最基礎的。老師也可以在課程中設置獲得小組積分和個人積分的方式,一般默認的約束設計就是舉手發言。
4、映射。
最好的映射,就是控制開關直接安裝在被控制的對象上。如果做不到這么直接的映射,那就盡量把開關裝到被控制對象的附近。如果這也做不到,那就要讓開關和被控制對象的空間分布保持一致。
一個課程的映射就是指學員能跟隨課程的進度完成學習任務,這就需要老師在做課程設計時,要思考每一塊學習進度如何去推進。例如我在內訓師課程中,就會設計學員的任務書,張貼在墻上,學員只要看到任務書,就知道自己用什么方式去完成。
5、反饋。
一個好的設計,一定要有及時的反饋。當然,反饋也不能太頻繁,這會打擾到用戶。
例如很多遙控器按一下就會發出“滴”的一聲,完成一個操作要按好幾下遙控器,這時候連續的滴滴聲就會搞得人心煩意亂。
課程中的反饋最直接的表現就是學員發言后老師一定要給予及時的反饋,而且一定要是正向的反饋,即使學員回答的答案不是你想要的,也還是要先做正向反饋,然后再指出哪里需要改進,最后還是以正反饋結尾。
在課程中每隔一段時間就要設計一次反饋,大約在15分鐘左右的頻度,因為人們的注意力一般也就在15分鐘左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