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管理的學讀過幾本,不過讀完之后該做什么還做什么,唯獨這本《把時間當做朋友》最有收獲,讀了一遍緊接著又讀了一遍,愛不釋手,希望可以按照作者所感悟,將時間當做朋友,與它更同成長。
我經常犯的一個毛病,做事三心二意,明明在看設計網站的素材,騰訊彈出一個新聞,點開看下,看完后又看到其他的習慣的八卦新聞再看看,京東不小心彈出一個窗口在打折啊,又點開看看,不知不覺時間已被我浪費了1個多小時,而我總是覺得沒事還有時間,可是這一小時過去過再也不會有同樣的時間出現了,時間是一個單行列車,行駛在一條有去無回的方向上。
既勤奮又懶惰,在期限馬上到來的時間,你就像熱鍋上的螞蟻慌亂不堪,眉毛胡子一把抓,可是依舊無濟于事,做事毫無章法,思緒混亂,試問這樣的效率有多高,成功的概率有多大。
我們應該如何解決這樣的問題,大家會說是因為你不會管理時間才會有這樣的結果,可是時間是誰,它為什么要被你管,你有什么魅力讓它屈服于你,時間是無形的,人們喜歡用沙漏的沙子來比喻時間的流逝,對,不管你如何掙扎如何祈求,它依舊是自顧自地流逝不理任何人,它用自己特有的速度流逝,不受任何外界因素的影響。毫無疑問,我們是無法管理時間的。
既然我們無法管理時間,那么我們就改變自己來適應時間。改變自己先從控制自己的大腦開始,我們不能被大腦控制做它的奴隸,而是要用自己的心智來控制它,我知道情商和智商的概念,心智的概念是第一次聽說,心智的成長和積累與情商和智商有很大的區別,一個人的心智是其過往獲得的一切知識及經驗的總和(包括基于這些知識和經驗造就的思考方法、思考模式,),無論是吸收知識還是總結知識都需要經過思考才能得出結論。
不管做什么事情我們得必須認識到現實問題,只有實事求是才可穩步前進,做事要戒驕戒躁,雖然道理大家都懂,可是真的碰到事情的事情依舊有很多人心底希望可以速成,人為什么會期望速成,與人貪婪的本性息息相關,任何事物的存在都有它存在的道理,不可逾越萬物生存規律。第一個原因是人希望自己的欲望馬上可以得到滿足的天性。第二個原因也是浮躁的根源,就是很多人不懂“有些階段就是無法跨越”這個道理。
那我們用什么辦法得到自己想要的東西,就是等價交換,或者也可以是非等價交換。雖然古人云“一分耕耘,一分收獲”,可是這這樣的等價收獲不是時刻如此的。羅列出自己擁有的,羅列出自己想換取的,當左右不平衡的時候是無法實現交換的,唯一的解決辦法就是提升自己擁有的籌碼,然后累計夠成本了再去交換自己喜歡的。
完美永不存在,我們不管做任何事情,都要時刻忍耐各種不完美,否則事情無法完成。
人總是害怕去做自己不曾接觸過的事情,因為對它無法掌控因為對它不了解所以恐懼,所以才害怕去做所以一直努力逃避,遲遲不肯邁出第一步,又想做又不敢做所以就會有焦慮的情緒產生,就會有矛盾產生,俗話說萬事開頭難,我們需要了解的未知分兩種,一種是永遠無法解決的,一種是在可預見的未來也許能夠解決的。所以我們必須接受一個現實就是未知永遠都存在,所以我們只能不斷嘗試著適應“在未知中不斷前行”。焦慮是導致時間浪費、效率低下的根源之一,焦慮的情緒會讓人覺得“必須做點什么”,但是在缺乏理智的狀態下做的任何決定和行為都可能是錯誤的,所以在這樣的情況下最正確的行為就是,當問題解決不了的時候,可以先用筆記下來,然后繼續前進。
我剛畢業的那幾年曾經犯過一個很嚴重的錯誤,就是無法擺脫浮躁的心,總是不滿于現狀可是又無法擺脫現狀中掙扎,干第一份工作不喜歡,我就告訴自己我在這干是因為我需要生存需要賺錢養自己,我的目標是做另外一個工作,所以我的在這拿著老板的工資學著其他的東西為下個工作跳槽準備,心無法沉下來,無法認識自己的現狀,我其實什么都不是,什么技術都不會,而且還不能干好自己的本職工作,這里不滿意了就換一個,下一個不滿意了再換一個,殊不知每換一次工作意味著你要從零開始,你沒換一個行業,意味著你之前的經驗都被清零。心懷夢想的時間越長,它沉沒的成本就越高。我在自己的陷阱和圍墻中越陷越深,以至于三十而立的年齡我卻一無所有。接受現狀最好的做法就是:有什么做什么,有什么用什么,做什么都做好,用什么都用好。任何情況下都可以時刻保持快樂的情緒,這樣才會是一個良性循環,才可以每時每刻都都進步。
與時間做朋友最簡單的方法就是用正確的方法做正確的事情。正確是事情就是現實的事情。幾乎一切愚蠢的行為都來自于否定現實,逃避現實。只有接受現實,才可能腳踏實地,避免心浮氣躁、好高騖遠。
現實的事情包括以下:速成絕無可能、只有付出才有收獲、完美永不存在、未知永遠存在、現狀無法擺脫。經常把自己的一些念頭記下來與這些現實相比較,來糾正自己不現實的思想,通過不時的記錄、思考與反省,你會越來越善于甄別哪些不現實的念頭,進而擺脫它們的影響。百分之百接受現實也很痛苦,但要醒悟,沒有其他的辦法,正如鳳凰涅槃,只有浴火才能重生一樣。時間是現實的人的朋友,是不現實的人的敵人。
自己也醒悟了也發現了自己的問題,那我們就該著手去做大腦的主人,如何管理自己的大腦,讓自己有條不紊的做該做的事情呢。首先要懂得正確的估算時間,做任何事情之前先判斷其熟悉程度(或陌生程度),再根據判斷估算完成任務所需要的時間。估算完時間后就要及時行動了,很多時候我們都是“無法進入狀態”本質原因是對它的恐懼,做事情的過程中都會出現問題,如果沒有出現任何問題那不是在做事而是在做夢,所以我們要勇于接受現實,勤能補拙,隨著年齡的增長,越發感覺時間的是加速度的運動,所以將時間的運動是有加速度的概念納入自己的心智中去,永遠不要問什么時候開始行動,答案只有一個就是現在。
為什么我一直在忙,可是總是拿不出成績,效率低下的根本原因就是回避困難,遇到會的就做,不會的跳過,困難是不會自己消失的,回避苦難最直接的結果就是會招致懲罰,從另外一個層面上講接受懲罰是積累經驗的起點甚至是唯一的起點,這就是俗話說的“吃一塹長一智”。再次說下我的一個例子,我總是把“我愛你”掛在嘴邊卻從來不花時間想想他真正需要的是什么,其實真的不是不愛他,只是我有一個壞習慣,總是喜歡做簡單的事情,逃避做麻煩的事情。懶得的思考,懶得做,懶得想。所以我受的的懲罰就是他逃離了我的視線。
在行動者還有一些準備工作需要做,首先是關注步驟,包括內容,原因和方法,任何任務起碼具備三個屬性:何事,何因,何法。在大多數情況下,最重要的一個屬性就是方法。思考方法需要從領悟內容入手,不停的細分,拆解任何,越具體越好,直至每個小任務都可以由一個人獨立完成。俗話說一寸光陰一寸金,寸金難買寸光陰,時間很寶貴,那么我們該如何充分利用我們的時間呢,利用物理學上的概念串行和并行來實現時間的充分最大化使用。
想與時間做朋友,就要先了解它,想讓自己的效率最大化,就要與時間同步,首先需要先感知時間的節湊,每天可以記錄下自己都干了哪些事情用了多久,這樣久而久之就可以大概估算自己做某些事情大概的進度了,進而可以給自己制定時間的預算,讓自己的一天都在自己的預算之中,給事情做個重要緊急排序。
當你掌握了時間的節拍之后做事情就可以制度計劃了,但是計劃要可行,而且要馬上行動。在目標現實可行、方向確定的情況下,輔以計劃,才能成功。一般來講,期限越短、內容越清晰,目標就越容易實現。長期目標、人生理想固然要有,但理想這東西往往太遙遠,以至于我們總是看不清楚。不過,看不清楚也沒關系,“千里之行,始于足下”我們要做的事情只有一步一步地走,把每一步都走好,走踏實。至于“千里“之外的終點,既然連看都看不清,就不用花時間去想了,想了也沒用。霧里看花,誰都看不清楚,但是我相信,只要不停地往前走,早晚可以走到一個鮮花盛開的地方,在那里,無論霧多大,我們總是可以看到那些”花“,因為距離已經足夠近了。如果想改變自己,或者對自己目前的處境不滿,那就一切從簡,找一個你覺得應該會帶來改變的任務,然后去做就是了。不要怕失敗,達成目標的關鍵在于每次收到挫折之后能否汲取教訓,然后自我調整,那就是進步。
做事情之前做好計劃之后就要以列表的形式把流程寫出來,而且一定要執行到底,就算半路上想到其他的也不可以插隊,那就排到下次計劃里去吧。所有的計劃和流程列表寫好之后,在大腦里先提前語言一遍再行動,這樣可以讓大腦再查漏補缺一遍。做完事情之后最后要來一個驗收機制來驗證自己的結果。所以我們應該在做一件事情之前,拿出紙和筆寫下每一個預定的驗收標準。而在任務完成時,拿出之前寫下的標準對照一下,我們就會發發現,這種簡單的方法有著不可思議的力量,它會讓我們注意更多的細節、進行更多的思考,并不由自主地更加專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