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淵明的《歸去來兮辭》中有兩句詩:既自以心為形役,奚惆悵而獨悲?
如果沒有行,心會自由么?不會,心會被自己所奴役。
比如我,今天,我很困,但是為什么不睡覺。無法睡覺,因為我心里惦記著事。
心里不斷掂量著ZEC、EOS,還有橙橙,橙橙今天生病了。不舒服。孩兒媽媽也沒睡好。
反復地看著手機,仿佛放下手機,便找不到自己在哪里,和那些看電視的人一樣。寧可放棄思考的權利,也不愿思考。
逃避。
逃避事實,逃避真相。
如果,能勇敢一點。如果,能誠實一點。如果,只要一點點,我們的生活就會發生變化。
我已經感受到變化了,正向的,前期自己打磨的作品,已經有效果了。
每天多一個,每天多寫50字,每天,都有收獲。
不過,這些都不夠。
我要的貌似不止這些。我要的更多。
記得,上大學是,一次聚會上,我說出的關鍵詞是--解放。
現在,我沒有被解放,還是一個被奴役的家伙,被自我奴役的家伙,自我就是我。。。
被我自己奴役的家伙。
我要怎樣,去看透自己的伎倆?我要怎樣識破自己的詭計?
去看到,去察覺。
我睡得很少,每天不是很開心。我總有擔心。我總 有小算盤。
我口中說著,成長才是根本關鍵。
該浪費時間的時候,自己毫不手軟。
奴役。
自由,人真的可以從自己編織的謊言中逃脫么?真的可以自由么?
那個自由的家伙,還會是我么,我對于他來說,是否只是幻像。我真的存在過么。
成長,成熟,人類成人。
我知道很多人正在做這個,這雖然不是什么見不得人的事情。不過,很多人都不會理解。
誰會和自己過不去?我們難道會不是自己?滑天下之大稽。
逃避,我一直在逃避,逃避成長,逃避那些真正重要的事,逃避真實的自己。逃避演員。只想做一個角色,一個沒有面孔的角色。然后,讓時間將我撕碎。就好像我從來沒有存在過。
這是一個機會。任何時間,任何地方,都是一個機會。一個認識自己的機會。
我是誰?問自己,直到自己確實知道。
碎片化的東西,如何才能連接起來。
自己什么時候才能成長,什么時候才能真實一點,去面對,去看見。
我是什么,我不是什么,時間是什么,意識是什么,存在是什么,真相是什么?
我的女兒--橙橙。
我自己一直不想面對這個事實--我已經是一個爸爸了。
我不想承擔這個事實所帶來的責任。
當她叫爸爸的時候,我的心都融化了。
我應該拿起手中的劍,重新站起來。
我是時間,是這個世界的終極毀滅者,兩軍交戰的士兵,不論是戰斗還是放下武器,都將不復存在。
收尾:
一個人真正的功能是真實地生活,而不只是存在于時間。我才不要把時間都浪費在延長生命上,我要充分利用自己在世上的每分每秒--杰克·倫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