之前給大家介紹了兩個部分,項目啟動前和項目執行中。項目上線后,作為產品需要關注的事情有幾個方面,一是APP數據,二是用戶反饋,三是需求提取。
一、APP數據
新增用戶:第一次啟動應用的用戶;
新增獨立用戶:全體應用的新增用戶的總和(去重)
活躍用戶:當天啟動一次的用戶即為活躍用戶,含新用戶和老用戶;
活躍獨立用戶:當天應用的活躍用戶總和(去重)
MAU:MAU(monthly active users)月活躍用戶人數。
DAU:DAU(Daily Active User)日活躍用戶數量。常用于反映網站、互聯網應用或網絡游戲的運營情況。
用戶留存率:在互聯網行業中,用戶在某段時間內開始使用應用,經過一段時間后,仍然繼續使用該應用的用戶,被認作是留存用戶。這部分用戶占當時新增用戶的比例即是留存率,會按照每隔1單位時間(例日、周、月)來進行統計。
用戶留存率中的40-20-10法則:如果你想讓游戲、應用的DAU超過100萬,那么日留存率應該大于40%,周留存率和月留存率分別大于20%和10%。
次日留存率:(當天新增的用戶中,在往后的第1天還活躍的用戶數)/第一天新增總用戶數;
第2日留存率:(第一天新增用戶中,在往后的第2天還有活躍的用戶數)/第一天新增總用戶數;
第7日留存率:(第一天新增的用戶中,在往后的第7天還有活躍的用戶數)/第一天新增總用戶數;
第30日留存率:(第一天新增的用戶中,在往后的第30天還有活躍的用戶數)/第一天新增總用戶數。
另外就是APP的埋點數據,這個功能的點擊率是多少?這個功能有多少人打開,又有多少人使用了?有多少人在頻繁使用這個功能?等等,這些埋點數據要時常關注。結合數據變化來反思功能設計的問題,從而優化產品。
二、用戶反饋和評論
產品上線后,用戶的反饋和評論對于產品人員來講是尤為珍貴的材料,一方面這是你的真實用戶的直觀感受,另一方面他們再表達直接的需求。那么,怎么樣處理用戶的意見就顯得格外重要。用戶反饋什么我們就做什么,這是肯定不行的。很多情況下用戶表達的只是一種表面現象,要學會去挖掘用戶背后的需求本質。多去研究世界上一些革命性的產品,多去了解人。
當看到四處飛來的意見時,我們要學會思考,而不是全盤接受、全盤照抄。
是不是我們的目標?想想我們的目標用戶是誰。
使用場景是否成立?還是這只是極個別人的場景需求。
用戶目標是否正確?我們的APP是不是用來滿足用戶這個需求的?
產品定位還正確嗎?如果做了這個功能,還符合我們產品的定位嗎?
如果要做這個功能,那么自身的項目資源是否能夠滿足?如果需要舉全部資源來做這件事情,那就要慎重再慎重。
三、需求提取
也許用戶的意見是個圓形,但經過分析之后,很有可能得到需求是個三角形。
“如果我最初問消費者他們想要什么,他們應該是會告訴我,‘要一匹更快的馬!’”
——這是亨利·福特的一句經典名言,如今我們在《喬布斯傳》里又見到了它。
100多年前,福特公司的創始人亨利·福特先生到處跑去問客戶:“您需要一個什么樣的更好的交通工具?”幾乎所有人的答案都是:“我要一匹更快的馬”。很多人聽到這個答案,于是立馬跑到馬場去選馬配種,以滿足客戶的需求。但是福特先生卻沒有立馬往馬場跑,而是接著往下問。
福特:“你為什么需要一匹更快的馬?”
客戶:“因為可以跑得更快!”
福特:“你為什么需要跑得更快?”
客戶:“因為這樣我就可以更早的到達目的地。”
福特:“所以,你要一匹更快的馬的真正用意是?”
客戶:“用更短的時間、更快地到達目的地!”
于是,福特并沒有往馬場跑去,而是選擇了制造汽車去滿足客戶的需求。
客戶需求有顯性需求和隱性需求兩大類。我們通過市場調查得知的往往都是一些諸如“我要一匹更快的馬”這類顯性需求。客戶的顯性需求并不是客戶真正的需求。企業需要根據所收集的顯性需求信息進行深度挖掘和捕獲,以了解客戶的隱性需求是什么,進而分析出客戶的真正需求是什么(例如:用更短的時間、更快地到達目的地)。這就是一個需求分析的過程。
喬布斯所言:“我們的任務是讀懂還沒落到紙面上的東西。”實際上就是用戶隱性需求的深度挖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