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起童話,在很多家長的印象里可能是幼稚簡單,小兒科。當孩子要求父母講故事時,隨手拿一本所謂有故事的書,也不管故事是否合適,就給孩子講起來。這些家長沒有注意到童話在孩子生命中的重要性。對于童年,可以說童話是伴隨孩子兒童期最久的一個小伙伴。
特別0-6歲,對孩子來說是極為關鍵的階段,是人格形成并大體定型的時期。孩子走路的姿勢、待人接物、做事的風格都會在這個階段形成一定的模式,融入孩子的性格,成為穩定的特征。所以這是人格教育的最佳時機。從心理學的角度看,印象深刻的經歷和事件共同參與影響和塑造了一個人的人格。我們每個人都能回憶起幾個對我們有深刻影響的童年故事。
好的童話可以在潛移默化中塑造孩子的能力,起到修身養性的作用。童話中兔子可以戰勝狐貍,小草擁有神奇的魔法,天真的小孩勇敢戳穿皇帝沒穿衣服的真相,幫助孩子感知到真善美,插上想象力的翅膀。當家長本身不具備某些素質,而渴望孩子擁有時,我們就可以利用童話來影響孩子達成目的。
毋庸置疑,沒有童話的童年當然是貧瘠和貧乏的。但什么樣的童話更能幫助兒童的成長呢。我們先來看看童話到底是什么?再看看怎樣挑選童話和講童話更能幫助孩子成長。
童話是什么?
童話看似是一種內容簡單又天馬行空,荒誕不羈的虛構文學體裁,實則包羅萬象,風俗文化,奇聞趣事,無所不包,看似荒唐中又隱含著一定的邏輯合理性。對孩子來說具有拓展想象力,提升語言美感和陶冶性情的作用。每個民族都有世代流傳的童話,可以看做是這個民族集體潛意識的抽象表達。中外童話差異很明顯,國外的童話故事尤其是西方童話往往更注重孩子天性的自然表達,內容豐富多彩。國內的很顯然,教化說教的意味很濃厚,內容相對單調。這方面,從常見的好萊塢電影和國產電影作對比,也能產生同樣的感覺,美國注重英雄主義,個人情感的抒發和張揚。我們國家注重集體主義。我們的英雄異乎尋常,反人性般的服從集體和上級合理或不合理的要求。美國的英雄常常蔑視挑戰上司和各種權威。這自然是集體潛意識的一種無意識表達。每個民族流傳下來的童話,都帶著各民族獨特傳統的深刻烙印。
怎樣挑選童話書?
西方經典童話,傳統民俗童話,擁有完美結局的童話
選擇什么樣的童話,取決于你希望幫助孩子達成什么樣的目標。無論看不看童話,這都是養育之前,家長須提前考慮清楚的問題。沒有人可以不瞄準而中的,盡管有時努力仍然達不到靶心,總比盲射要靠近目標。確定養育目標本身,就比沒有目標的盲目養育領先幾十步。當然,你也可以選擇沒有目的的隨意看看。即便是隨意看看,你應該也不想選擇那些可能會傷害到孩子的童話書。童話書并不總是美好的。
有目標,才有把控的范圍,確定養育的目標,越具體越好操作。你期望孩子成長為什么樣的人?列出詳細的人格清單和行為。比如勇敢,坦誠,勤勞等,在人格后面附帶上你的理解和能表現這些詞匯定義的行為。再根據你的清單去尋找合適的童話。
比如說你有個女兒,跟每個小女孩一樣,她熱衷于收集各式各樣的芭比娃娃,而你期望她不要像傳統女性一般柔弱。希望她除了美麗外表,有更多像勇敢,獨立,隨機應變等更能適應社會和保護自己的優秀品質。那就可以跟她一起讀讀迪士尼的芭比金剛系列,或許不叫這個名字,具體系列記不全了。內容大致是芭比勇敢挑戰各種不可能追求人生夢想的故事。芭比系列有很多種類的書,各種各樣的都有,并不僅是我們常見的那些怎樣化妝裝扮屋子的無聊空洞毫無營養的書。
童話一般是由古老的傳說,神話,民俗故事等改編而來,歷史比較悠久。自然也帶著古老的傳統的氣質,比如說我國的童話主角一般是男性,女性角色很少,主題也多是強調孝順勇于犧牲自我這些不適合于當代的內容。并且我們的傳統是重視大人,輕視小孩的。所以優秀的傳統童話并不多。我們現在是要培養適應新時代的、具有獨特個性和自主能力的孩子,那就要需要注意,很多古老的故事帶著很深的個性壓抑,并不適合現在的小孩。適當挑選一些好的西方童話故事講給孩子聽,更能達成家長的期望。當然,國產現代童話也有很多,但眾所周知的原因,粗制濫造,急于求成的占大多數。挑選的難度比較大。所以多數家長還是愿意選擇西方的經典童話。
我國傳統童話中,關于民俗的部分很有價值,有必要講給孩子聽。這屬于你從哪里來的根基性問題,需要讓孩子了解和熟悉。比如過年的由來,端午節,七夕中秋之類。
童話書無窮無盡,沒有具體的方向不好亂推薦。選擇也有捷徑,家長可以參考各大網站排行榜前列的童話書,在其中挑選自己滿意的給孩子看。排行榜前列的童話未必一定好,但是一定不是最差。暢銷榜和常銷榜上的童話都有參考價值。
在童話的結尾上,對于低齡兒童,最好選擇有美好結尾,主人公遇到的困難順利解決的故事。比如小紅帽戰勝了大灰狼,丑小鴨變成了白天鵝。而不要像賣火柴的小女孩那種,不給人希望的傷感故事。幾歲的孩子還無法接受不光明,充滿挫敗感的結局。給予孩子希望,更有利于培養光明人格。
怎樣給孩子講解童話呢?
不解釋,多反問,引發思考
兒童早期不具備邏輯推理能力,所以童話大都情節簡單,好人壞人黑白分明。大部分童話都是二元思維,這種情況下,家長最好是只按照書本繪聲繪色講解故事,注意,要繪聲繪色哦!這樣孩子才能對角色留下鮮明印象。平淡沒有聲調的講述,孩子不感興趣,注意力也不集中,記不住講了什么。講解過程只對不明白的詞匯進行解釋,對故事的含義不要增加過多解釋,否則很容易把孩子引向二元思維,形成凡事非得評個對錯的絕對化刻板思維。
這樣的場景很常見,幼兒園里,老師給孩子們講完了小貓釣魚,問小朋友們,你們喜不喜歡小貓呀,小朋友們集體搖頭說不喜歡,老師很欣慰,說小朋友們真懂事,知道三天打魚兩天曬網是不好的。這時候如果有個小孩說我喜歡小貓,因為它很可愛,在這樣的環境里是不是就顯得很不和諧?老師就會批評他,但這孩子有錯嗎?黑白之間有無數層灰度,一個事物也有無數個角度,不必非得從一個角度定性黑白。
家長不用擔心不引導,孩子就不知道對錯黑白,成人世界的時事新聞很多時候都寫得像童話一樣涇渭分明,時刻提醒我們一件事不是對的就是錯的。周圍的世界已經在不斷加強孩子這種思維,家長就不必要繼續強化了。
多數家長本身不具備品鑒一個童話的好壞,故事主題的能力,所以盡量不要畫蛇添足的解釋,以免封閉式解讀,阻礙孩子天馬行空的想象力,創造力。就讓童話中的隱喻自然而然潛移默化的進入到孩子腦海中,孩子會通過童話產生無窮的開放性聯想,直到在歲月沉淀中成為自己思維的一部分。講故事時,當孩子有疑問,特別是孩子懷疑童話真假時,家長不必糾結在真假上,多反問孩子,讓孩子自己回答。隨著年齡能自然明白的答案不必要過早的糾結和解釋。沒有哪個孩子長大了還不明白童話的真相。
對于低齡兒童:當孩子兩歲左右,可以用一些詞匯表達以后,家長可以嘗試讓孩子把講過很多遍的故事講給自己聽,逐漸過渡到讓孩子自己編簡單故事。
對于大兒童:八九歲上的孩子,可以跟孩子一起做群文閱讀。可以找幾個結構類似的童話,和孩子一起閱讀,并探討童話的相似點,結構,敘事特點。這樣反復做過幾次,孩子就可以發現童話的行文特點,比如說總是幾次遇到困難,不斷戰勝困難的過程。當孩子發現這個規律后,就可以自己編故事了。
當條件具備時,還可以在家組織孩子進行角色扮演,更有利于孩子對童話的深刻理解。
前蘇聯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說:讓學生變聰明的方法,不是補課,不是增加作業量,而是閱讀,閱讀,再閱讀。孔子也說:少成若天性,習慣如自然。十二歲以下的孩子,都有父母陪伴閱讀的心理需求。當家長愿意更多的參與到孩子的成長中,讓孩子像個孩子一樣的去成長,我們就離收獲一個理想的孩子更近了一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