朋友圈外鏈的用戶體驗分析

你們知道嗎?朋友圈的英文翻譯是:moments

微信早已成為制霸手機的應用之一,而朋友圈也無孔不入地影響著我們的生活,縱觀朋友圈,我們一般會看到這幾種形式:

  1. 公眾號圖文
  2. 原創照片(9圖以內)配文字,或純文字(長按生成)
  3. 火爆的h5圖文
  4. 外鏈圖文、視頻或音樂
外鏈類型

生成的外鏈非常常見,可以說“分享到朋友圈”也是各種app應用利用微信來激增自己的下載量或日活量的一項非常大的功能點。但其中的設計真的做得好嗎?這篇文章我小試牛刀來分析一下關于朋友圈外鏈的用戶體驗設計。

根據上述案例,我可以看到所有的“朋友圈”內都包含三個元素:主題內容、跳轉路徑、功能誘導。

【第一個元素:主體內容】

由于朋友圈的內容一共就是六類:圖、文、圖文結合、音頻、視頻、H5(有動畫非視頻)。
撇開朋友圈自帶的圖、文、公眾號圖文,外鏈內容主要可以分為三類:圖文、音頻、視頻。

1.通常音頻、視頻都屬于多媒體,所以在單個移動端頁面實現的功能是有限的:

①音頻通常一個頁面即可實現播放和暫停,但不能快進倒退,如{蝦米音樂}:
②視頻有的可以直接播放,有播放和暫停,快進和倒退,如{AcFun},但有的需要單獨頁面展開,如{bilibili}播放器,同時自帶App內的功能,如彈幕等。

音頻、視頻

2.圖文根據內容與功能分為兩類,有限(全部顯示)內容與可展開內容:

①有限(全部顯示)內容頁尾結構基本與微信公眾號的圖文相似,如{簡書}、{好奇心日報}:


有限圖文

②生活文字閱讀類的,如{豆瓣}、{知乎}等生成的外鏈可展開內容就有很多,而且還涉及到后文的跳轉問題。(①中{好奇心日報}尾部紫色框出也屬于可展開內容,但和{知乎}一樣,打開設置了門檻。)


可展開圖文

本元素的UX設計點——

a.內容排版:

一般來說,生成朋友圈的外鏈排版是和App內部一樣的,所以App的排版決定了外鏈內容的排版,但部分網站是響應式的,移動端外鏈有自己的排版形式。(關于這個問題,后文會說到,因為有些排版僅僅就是為了跳轉。)

無論是那種,我們從用戶角度出發,朋友圈外鏈的意義和需要操作的時間來歸納:

微信朋友圈的圖文閱讀,是用戶的碎片化閱讀,其受眾和微信公眾號圖文受眾是一致的,所以應該以信息的獲取為主,主體內容可以通過學習微信公眾號的圖文排版,建議以清晰、大、核心內容的實現為排版的首要項,相對弱化復雜功能(當App內和微信外鏈中內容有不同時,過多、過大的引導下載標簽不可取,后文有反例),以內容清晰為第一要義,如需實現更多的功能涉及到第二元素:跳轉。

同樣的,音頻和視頻中的信息是需要花比圖文更多時間的獲取的,所以以保留流暢的播放為首。設置播放門檻或其他功能,需要花用戶更多時間操作,可以考慮通過跳轉到單獨頁面來完成。

b.標題:

標題應該是主題元素中比較重要的一點,和視覺設計無關,但和用戶體驗設計有關,這一點很多設計師不會去注意,產品經理會注意更多。(題外話:因為我個人是從新媒體轉行到UX/UE的,所以也會注意到這一部分)

在某種程度上說:
一個標題決定了這個外鏈是否會被點開!

但并不是說,我們要學習一下公眾號那些逆天的可以用來斗鏈接的標題。
(衍生閱讀:《還在斗圖?現在已經開始斗雞湯文鏈接了》,會摘部分圖對比出來,App外鏈確實不需要這樣做,雖然h5中標題是重要營銷手段,但目的不同,所以不完全值得效仿。)

2-title.png

上圖所列舉一些朋友圈外鏈標題都是比較正常的,強調格式的重要性。

我認為合理的規范格式有:
①【圖文標題格式】主題(文章題目)-作者/數據-App名稱
②【音頻、視頻媒體格式】數據-視頻/音頻名詞-作者-App名稱
(③【創意格式】突出分享者的心情的內容,以【事件】的描述為主,但這個是場景設計,要設計好App內的用戶會在什么場景分享到朋友圈)

為什么呢?

  • 因為文章本身應該是最吸引人的主題,放在前面,其次是作者或數據,因為這樣有渲染大家都在閱讀、贊同、關注等,那么就會使人想點開。
  • 音頻、視頻這種藝術媒體,題目和內容是需要理解時間的,而且往往不會直接引起共鳴,數據是最好的引起共鳴的方式。
  • 這里想表達一下對{扇貝單詞}的溢美之詞,因為【事件】的描述是非常能體現分享者的心理,用一個鏈接來直接說明ta干了什么事,大家快來給ta點贊!但不建議在這前面加上“扇貝打卡日記”。
  • 接上一點,關于App名稱,如“扇貝打卡日記”或{豆瓣}這樣App名稱+欄目(豆瓣日記、豆瓣同城、豆瓣廣播),我覺得應該是最后放的,或者根本不要,因為朋友圈的外鏈下面,微信已經替你寫好來源了,所以寫在最前面等于占用了外鏈標題字符顯示限制的寶貴資源。
  • 另外有些用戶在分享時會配文字,但字數有限且并不是所有用戶會,所以我們不要指望用戶自己去解釋這個外鏈被分享的原因,我們只要感恩就好了!

【第二個元素:跳轉路徑】

朋友圈就是一個社交圈,用戶在分享的時候是大多抱著“告訴朋友我看什么/做什么/喜歡(討厭)什么/推薦/關注什么”這一心理,然后閱讀這一鏈接是和分享者的一個互動,只是這一互動的環境不是在App里,而是在朋友圈。

換一句話理解,我們可以把朋友圈外鏈的內容看做是,某一個App中,用戶甲與乙、丙、丁等的橋梁。

能帶你去目的地的橋才是好橋,能實現好的跳轉邏輯的設計才是微信朋友圈外鏈設計的關鍵。

根據我個人的觀察,朋友圈外鏈的跳轉一共有5個路徑:

路徑一:下載app

路徑一

路徑二:app內打開

路徑二

路徑三:跳轉注冊(登陸微信號再綁定微信號注冊)

路徑三

路徑四:跳轉手機版(可以登錄的)瀏覽器版

路徑四

跳轉瀏覽器的本質就是從路徑四到路徑一,還是讓用戶“下載App”。
*這里有一個問題:手機版與app內的異同(對比案例:{豆瓣})

案例:{豆瓣}

我們可以清晰的看到,{豆瓣}的App和手機版大同小異,然而在手機版設置了各種“心機”,部分圖文還是需要在App內才能打開,限制了手機版的功能,本質還是在引導用戶下載。(路徑四→路徑一)

路徑五:長按掃描二維碼關注公眾號

路徑五

其實這就回到了微信內部,目的增加的是公眾號的粉絲數量,好吧,但一般公眾號圖文的“閱讀原文”里還是會放外鏈的,所以這么來來回回的,真是一大盤棋。

本元素的UX設計點——

a.跳轉的目的設計——跳轉邏輯

細心的你一定發現了,五個跳轉路徑中,除了路徑五是回到微信內,滿足某種策略需求,其他四個路徑都是轉化到微信外,下文主要就分析微信外。

用戶分兩種,未注冊、已注冊;
場景分兩種,未下載App,已下載App。
那么就畫個四象限圖:


用戶與App

觀察象限圖,仔細想來(箭頭指示方向,需要移動的就是第三象限),路徑一最后還是會到路徑二,通過下載再進入App內(第三象限→第四象限);路徑三會到路徑四(第三象限→第二象限)或是路徑二(第三象限→第四象限)。
也就是說,外鏈最后的兩個終點,要么是手機版,要么是App內。但其實手機版也是會引導用戶去下載的,所以終點的終點是App內

那么引導的核心就是:要么打開App,要么下載App。

但現實存在這樣一個問題,大多網站是app和web網站同時運營的,移動設計和web是兩套不同設計,只不過有的頁面是通過響應式解決的,那么我們需要考量手機版和app版能不能保持一致?

{簡書} 就是很好的例子,手機版=App版。

{知乎} 手機版內部增加了二維碼的路徑五,但主體內容其實就是和App內容一樣。

{豆瓣} 是比較特殊的,所以用來做了上述對比的案例,但手機版最后還是會引導到App內。

幾乎都是殊途同歸,因為所有外鏈最后都是從哪兒來回哪兒去,能分享出去,也可以引流回來,橋的兩頭都是通路。
同理,音頻、視頻都最終會引導下載App,在App中打開。

那么所有的跳轉邏輯都是一套,如圖:


跳轉邏輯

一般App的內部使用流程都是很清晰的,從App到分享外鏈,功能都很完整,但從外鏈到App的過程基本是為了幫助產品經理、運營人員達成增新用戶數、增加日活的KPI的,所以我們的UX設計師是不是也注意到了這一點了呢,是真的為了用戶而服務的嗎?
通過理順以上跳轉的邏輯,可以精確你的UX設計了。

試問以下幾個問題:
· 用戶是不是會在朋友圈看到而去下載?
· 用戶是不是非要在App內打開?
· 所有的跳轉流程中會不會讓用戶得到好的體驗?在哪個步驟會放棄操作?

b.引導跳轉的視覺設計

這個部分就是提醒用戶進行跳轉,增加了用戶下載的幾率。上述列舉的App都有這樣的設計:

  1. 根據頁面層次分:有加載在頁面的內部的提示、頁面外部的提示;
  2. 根據部署位置分:頂部提示、底部Tab提示,與內容相關的跳轉提示標簽;
  3. 根據顯示效果分:有懸浮的提示、可隱藏的提示。

除了視覺表現,這個設計可以更多創意的發揮,但關鍵是要符合自己App的氣質,前文中已經有很多案例了,({MONO}、{扇貝單詞},{好奇心日報}都是我個人比較欣賞的,清晰簡潔,符合原App氣質),期待各位設計師的大作!

列幾個與上述案例中不同的:

種類太多,列舉不過來,選了這三個補充一點自己的想法的:


跳轉提示的視覺設計

{下廚房} 產品經理真的好拼!霸道總裁愛上我的節奏,但真的好嗎?用戶看到了根本不敢點開~

{網易云音樂} 極簡,美觀,大方,邏輯清晰,看到這個想到一本書:《簡約至上——交互式設計四策略》,刪除不必要的,組織要提供的,隱藏非核心的(適時出現),信任該轉移的,推薦閱讀。

{豆瓣} 屏霸!點開朋友圈,看到這么大的圖,只有一個想法,關掉它,好在是可以關的??呻[藏是個好功能,把選擇權給了用戶。(但此處有打個巴掌給個棗的感覺。)

【第三元素:功能誘導】

其實這個元素基本就可有可無,因為上述兩個元素設計好了,基本就是一個完整好評的朋友圈外鏈設計了,但真正的功能并不是在朋友圈實現的,而是App,所以外鏈的設計都是圍繞“讓用戶下載!下載!下載!”(重要的話說三遍,想想下廚房的引導下載符為什么要這么無孔不入)~

因為外鏈的存在就是比圖文多交互的內容,瀏覽的頁面就是App不登錄的狀態,所以所有的功能都是App本身的功能,并不需要額外添加,而這里的交互,就是讓用戶順利成章從朋友圈到App,五個路徑就是給用戶的挖的坑,都在說“來跳坑吧,下載我吧,打開我吧”!

綜合之前列舉過的的頁面,整理出用戶交互的動機:

交互的動機
案例

本元素不需要分析UX設計點,從什么功能中來回什么功能中去,分享外鏈的場景設計,才是朋友圈外鏈的源頭。如果非要說點什么,我個人的看法是,那就是設計有良好互動功能的App就好了!

【總結】

微信朋友圈外鏈的UX要素:

  • 0.標題引人入勝
  • 1.核心內容清晰
  • 2.播放功能流暢
  • 3.跳轉邏輯走通
  • 4.引導提示簡潔
  • 5.載入內容輕盈
  • 6.根源還是App分享場景

ps:
其實平時我們還會看到一種圖片,雖然不是外鏈,但標有分享來源,如:

ps~

{單讀} 含二維碼的圖片分享是可以掃描跳轉到下載App的頁面的,安卓手機可以直接跳轉進入App內,這種用戶體驗很簡潔流暢,還言簡意賅。也無強硬的讓你下載的意圖,如果用戶看著有共鳴自然會下載。(而不是遵照背著KPI的產品經理苦心安排好的提示去下載)

{網易云音樂} 無二維碼的圖片是為了提升本身App的用戶體驗而設計的。

以上內容是我因為閱讀了《界面設計模式》(個人讀書筆記的思維導圖整理)中“利用社交媒體”這一章節而展開的一些思考,主要針對目前自身在使用的部分App案例進行截取和分析。共計使用了55張截圖,對比分析了11個App案例(加上微信本身的話是12個),一張流程圖,一張思維導圖,一張象限圖。希望大家喜歡,圖片都很大,點開閱讀更佳!

大團圓式的結尾:用戶體驗設計的核心是用戶,而用戶是通過設計媒體相聯系的,在設計app應用時,我們會更在意app內的使用,而會忽略app外的使用,當我在朋友圈里看到這些外鏈的時候就想到了要寫這樣一篇文章,略顯粗淺笨拙,如有不當之處請不吝指教。

感謝讀完全文,但愿可以帶給大家一些啟發,與君共勉!比心~

最后編輯于
?著作權歸作者所有,轉載或內容合作請聯系作者
平臺聲明:文章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由作者上傳并發布,文章內容僅代表作者本人觀點,簡書系信息發布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推薦閱讀更多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