兒子上大學了,女兒讀高中了,偌大的屋子里更多時候只有和老公四目相對,相視無語。
都說陪伴是最長情的告白,可再多的話題都有談盡的時候,再深的感情都有獨守一方空間的需求。所以,我把閑暇交給書本,把書本交給心靈,把心靈交給文字。
女兒剛上高中時曾關切地對我說:“媽媽,我不在家你孤獨嗎?沒事多出去走走!”還熱情地給我推薦了“轉”友(轉山的朋友)。感恩女兒的體貼之時,其實我更想說:有書的陪伴,媽媽一點也不孤獨。
工作了一天,很累很累時,我喜歡慵懶地躺下,看一頁書,在書中體會文字之美,感悟精神之淵。再或實則連眼睛都累得不愿睜開的時候,打開手機喜馬拉雅聽書。舒緩的音樂,美麗的文字,磁性的朗讀,身體沉沉地進入作者的世界,松散、綿軟、空靈,很多時候,在書的世界里漸漸睡去,進入另一個美麗的夢的世界!
讀書成為生活中每天必修的功課,其實源于前兩年的危機意識。突然發現自己好健忘,看過的東西一會兒就想不起來了,任憑絞盡腦汁。當我給自己定下一個讀書才能實現的目標時,記憶力也在一點一點地恢復。讓我相信,腦子也是用進廢退。
專業書籍的閱讀給予自己專業成長。可就像身體的成長不僅需要米面主食,也需要瓜果蔬菜各色副食一樣,不同體裁的文章給予不一樣的精神力量!
生活不是永遠風平浪靜。用積極正向的眼光看待挫折,才會擁有淡然處之的力量。這樣的認識源于讀到了這樣的一個故事:美國一個農場主為了方便拴牛,在莊園的一棵榆樹上箍了一個鐵圈。隨著榆樹的長大,鐵圈慢慢嵌進了樹身,榆樹的表皮留下一道深深的傷痕。有一年,當地發生了一種奇怪的植物真菌疫病,方圓幾十公里的榆樹全部死亡,唯獨那顆箍了鐵圈的榆樹卻存活下來。結果發現,正是那個給榆樹帶來傷痕的鐵圈拯救了它。因為從銹蝕的鐵圈里吸收了大量鐵份,所以榆樹才對真菌產生了特殊的免疫力。
這個故事嵌進我的生命里,我也很愿意把這個故事講給更多的人聽。因為故事的養分讓生命變得更剛毅,更堅強,更充滿生機、活力和希望。每一個負性事件的背后都有一個正向的力量,傷害于之生命也是一種促進和成長。
女作家張怡筠說,閱讀是心靈的旅行。泰戈爾說,“我們把世界看錯,反說它欺騙了我們”。
是的,生命就是一次單程旅行。紛紛擾擾、熙熙攘攘。享受春花秋月的無限美好,也歷經波云詭譎的險灘暗流。書中的故事、人物也許能使人們撥云見日、豁然開朗,展示慰藉心靈的力量。世界沒有對錯,錯的是人的心境。書給了人們把世界看清、看對,繼續前行的力量。
有句很時尚的話:要么讀書,要么旅行,身體和靈魂,總得有一個在路上。可“世界那么大,我想去看看”,來一場說走就走的旅行,不是誰都有時間和財力的保證。旅行,帶我們在空間上走向遠方。讀書,可以讓我們足不出戶在時間上走向遠方。
讀書,一字一句,也似旅途中的一草一木,一葉一花。文字與生命共舞。驅走孤獨與寂寞,給予深情和力量!
在這樣一個大部分人都行色匆匆低頭趕路的年代,握一杯茶,品一段文,就似奔波勞碌中偶爾抬起頭看看星空。這種感覺當是極美、極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