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我所知,一人的成就不僅是他自己的努力,還有一路走來遇到的長者的教誨,同輩的激勵,當然我認為最重要的是父母的教育,一個孩子從小接觸的事物大多由父母所與。二十歲之后,我們離開了父母,身邊的事物都有自己安排,父母所能關懷到自己已經很少,未來的路要靠自己走了。這時的選擇卻都是建立在前面二十年所受教育影響,有些人在二十歲之后還是受父母控制 ,父母給他們安排了接下來的路。雖然都是穩穩當當,但失去了可能性。父母的愚昧會拖垮孩子,自以為的為了你好確是將孩子的未來置于危險之中。如今社會變化無常,自以為找一份政府工作便萬事平安了,實在是愚昧,社會不養閑人,想要在社會中活的越來越好便是不斷學習,不斷進步,不斷提供服務。
大多名人他們的家庭都比較富裕,或是父母都有比較好的教育,沒有這些基礎他們不可能成為現在的他們。沒有后顧之憂,意味著有更多時間從事可以學習進步的事情,當到達一定程度便可以在從事的工作之余有更多的時間學習,人生的一大主題便是學習。
寒門出貴子的概率實在太小,即使出了貴子也不可能是貴不可言的那位,所以我這輩子成為一個很有成就的可能已經沒有了嗎?不是,我始終認為人與人的差距影響最大的就是學習,對于學習的態度才是人與人學習差距的開端,在學校期間學習是工作任務此時我們沒有選擇,無論是想學還是不想學都要學習,然而離開學校,若我們不想學習,那么這時有我們自己的選擇,想不學就不學了。而學習生涯相對于人生來說還是比較短暫,并且差距還不是很大,但是到了社會之中有人學了,有人沒學,差距就此而生,而還有學的好的,學的不好的呢?那么差距學的好的與沒學之人差距不是就非常大了,因此不論如何都要養成好學的態度,對于學習都想學。
子曰:學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
在校即為學者,有人愿意學,有人不愿學。好學者也出于不同目的學習,大多為了學得一技之長,然而學得一技之長后便不思進取,不愿再在其他領域用功學習,甚至自己領域中學到到了一開始學到那一點也就算了。然而好學者,無論任何知識只要想學就去學,在學習時也有一個良性循環,好感度增加,又學,好感度又增加,又學。因而學得即快也長久,因而差距由此而生,不學者在一開始就落后,學者在學習過程中落后,好學者在結束學習生涯后開始落后,而好學者即使一開始稍稍落后與他人,后面也一定會遠遠超越所有人。因需而學,需求滿足也就是學習終結之時,需求改變又是新的學習開始,因趣而學,趣味無窮盡,即使暫時這方面的趣味到盡頭,另一方面的趣味又會生長。然而兩者相比,學習過程的好感度卻不一樣,因需而學,毫無體味到學習本身的魅力,卻在一次次的學習中消耗學習熱情,因趣而學,學到了一點知識便增加了一點趣味,又學一點,又有趣一點,雖然學習之途會遇到許多的困難,但是此時克服困難也是快樂的來源,因而此時看浩如煙海的知識是還有那么多有趣的知識等著我學習。
做事學習的動力來自心里,因而最重要一點便是重視學習心理的良性循環,其他任何事也一樣,太極陰陽魚便是生生不息,心理的好感與外界學習之間要形成良性循環。
學習 良性循環
最后編輯于 :
?著作權歸作者所有,轉載或內容合作請聯系作者
平臺聲明:文章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由作者上傳并發布,文章內容僅代表作者本人觀點,簡書系信息發布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平臺聲明:文章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由作者上傳并發布,文章內容僅代表作者本人觀點,簡書系信息發布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