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摔跤吧!爸爸》整個觀影過程是哭笑各半,對于從不愛看摔跤比賽的我竟然也被電影中比賽的鏡頭深深的吸引住了,有時甚至感覺到自己在暗暗的給主人公使勁!140多分鐘真的很快,感覺沒看夠,以至于電影大廳燈亮了還久久舍不得離去。
? ? ? 馬哈維亞·辛格是印度國家的摔跤冠軍,他的夢想是有朝一日能站在世界的領獎臺上,為國爭光,但他卻因為生活所迫放棄了摔跤。多少個夜晚,他站在那一墻的榮譽獎章獎杯面前久久不肯離去,是的,自己不能繼續往前走了,他將夢想寄托在下一代身上,他希望他的兒子可以替他站在世界最高的領獎臺上,可現實卻是:即使是全村人都在給辛格找生兒子的偏方,而他們夫婦倆也全都照著去做了,但上帝卻賜給了他四個女兒。伴隨著他將自己在摔跤生涯中所獲得的所有獎章獎牌證書放進箱子痛苦的鎖上的那一刻,辛格徹底的放棄了子承父業的夢想。
? ? ? 日子慢慢的過,有一天他的大女兒吉塔和二女兒巴比塔將鄰居的男孩打得鼻青臉腫以至于男孩的家長找上門來時,辛格眼里重放了光彩,他以職業的眼光發現了他的女兒遺傳了他的良好基因,于是他決定自己當教練,培養兩個女兒成為摔跤手,為國家拿下世界級的金牌!印度是一個男權社會,在辛格做出決定的那一刻起,他其實是開始了與他周圍所有世界的抗衡。在這個過程中,他們一家人忍受了別人的不理解與嘲諷,兩個女兒被迫剪掉長發,留著寸頭,穿著男孩子的短衣短褲,她們不但因為超強的訓練全身疼得睡不著覺,還要忍受別人異樣的目光,剛開始,吉塔和巴比塔也曾想辦法反抗,她們調慢爸爸的鬧鐘躲避訓練,借口頭上長了虱子拒絕摔跤,訓練時故意不使勁輸給堂哥好讓爸爸放棄,或許那時她們最后悔的一件事就是不該暴打鄰居男孩!直到有一天兩姐妹偷偷跑出來參加同村女孩的婚禮,那個14歲的新娘對她們說了一番話后,姐妹倆才從內心里做出了自己的選擇,那一刻她們眼神中透露出的是堅毅、決心和渴望。爸爸的夢想成功的成為了姐妹倆自己的夢想,最終,盡管過程艱辛不易但結局圓滿,吉塔和巴比塔都站在了世界最高的領獎臺上,影片中,望著自己國家的國旗升起,在國歌聲中父女三人相擁而泣的鏡頭深深的印在了每一個觀眾的腦海里!
? ? ? 或許許多人不認同這種“強權式”的父親,他強制要求女兒完成自己未盡的事業,他對女兒的訓練近乎瘋狂,從人性上來講,父親以自己的意志行事真不可取,但是,從當時印度的特殊環境,女性的社會地位來說,女孩過了14歲就要嫁人,以后的生活就是相夫教子,她們的生活本來是無從選擇的,但正是父親以這種強權的方式,給了毫無選擇機會的吉塔和巴比塔一種全新的,有多種可能性的生活。正如14歲的新娘所說:我倒是希望神賜我這樣的父親,至少你們的父親為你們著想,這里的女兒是為家務而生,一旦我們到了14歲便要嫁為他人婦,甚至是嫁給從未謀面的人,你們的爸爸重視你們,他和全世界對抗,為你們忍辱負重,還不是為你們能擁有自己的人生,這有什么錯呢?你們的爸爸雖然像個暴君一樣的苛刻,但是他是把你們當做自己的女兒,他所做的一切都是為你們著想,想讓你們能夠在未來主宰自己,把選擇的權利把握在自己的手里!
? ? ? 還有更為關鍵的一點是,辛格其實是做到了因材施教,他發現了女兒的摔跤天賦,并不是在那里無理由的瞎折騰,所以,從這點來說,他是難得的伯樂!他知道自己的女兒是摔跤的材料,不培養很浪費人材,雖說訓練的過程很苦很不易,但總比孩子一生碌碌無為要好許多,所以說,辛格把自己的意志強加在孩子身上并沒有錯,一者,孩子有這個天賦和條件,其次,為國爭光就是需要一代又一代人不斷的接力下去的!
? ? ?
看完影片,對比我們國家現在被大多數人痛批的這種近乎瘋狂的,填鴨式的,唯分數論的迷茫的教育真的應該反思!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也是終身的老師,每個孩子都是獨一無二的,父母應該以伯樂的眼光去發現孩子,引導孩子,讓他去做自己感興趣,有潛力的事情,而不是隨大流的逼自己的孩子哪個行業前景好就去學這一塊相關專業,其結果是孩子踏入這一領域完全不知道學什么,完全不知道學后去干什么!同時,選擇好目標后要用愛,用尊重,用以身作則去培養孩子吃苦耐勞,不達目的誓不罷休的堅韌品質。 當然,天下沒有最理想的父母,也沒有最完美的孩子,同樣也沒有最理想的教育,合格的父母,應該給孩子一個自由意志的教育,讓孩子有空間去選擇!讓孩子有動力去奮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