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來是不想寫這篇文章的,但是在蘇蘇的勸說下,覺得在自己還有心情去編織文字的時候多去記錄一些自己想說的話,懷念的事,相思的人未嘗不是一件美妙的事情,不然等到人老珠黃,柴米油鹽時,不知該回憶些來填滿我的青春。
在《康熙來了》要播最后一集時,那天晚上我很感懷,回憶了很多之前的片段,也思考了一下我為什么對這個談話節目如此熱衷。而后,也看到各大微信公眾號在發一些紀念的文章。但遲遲沒有看到我想看的內容。我為什么愛看康熙,我又從中獲得了什么,明白了什么,我覺得還是自己來記錄一下比較好。
我忘了自己是幾時開始看這個節目,初中或者高中已經無從得知,只是在那個網絡開始興盛的年代,這個12年的節目就開始陪伴我,剛開始接觸的時候就是覺得,哇好好笑,尺度好大。看著一個個所謂的大明星在里面說著家長里短的事情,這不免讓我在那個年齡就知道,我們都是普通人,都會有自己的小邪惡和那不為人知的小確幸,每個人雖說是戰戰兢兢的擔心著小s的犀利問題,但是有常常樂在其中,像街頭的阿嫲一樣八卦雞婆。所以從那個時候起就知道,其實他們也是人,也許是比我們還要不完美的普通人。我很少看素人來的劇集,也不怎么看除小s之外的主持人代班的劇集,我覺得只有他們在的時候才是這個節目的精髓所在,才是完整的。一個在嬉笑怒罵,另一個則滿眼寵愛縱容。那個眼神不是情人間的那種深情款款,而是姐妹間的相親無間。
其實說起來印象深刻的多是近一段時間看的,畢竟時間太久,雖然讓我當下笑的人仰馬翻,但畢竟年紀漸長,力不從心。不過,她那愛吃人豆腐的習慣果然是貫穿始終,但我從來都沒反感過,就仿佛看著自己身邊的一個閨蜜發春一樣,看著一個顏值還不錯的鮮肉或者大叔,又何嘗不會直抒胸臆表達自己的喜愛呢。不過最能感動我的還是她對待愛情,親情,和友情的態度,那世紀和解時的動容,那友誼遭到威脅時的醋意,還有那不合時宜的對家庭的傳統的愛,都讓我看到一個真實的人,一個把自己內心活出來的人。畢竟,年齡越來越大的我們,心墻也在越筑越高。她演繹不僅僅是她自己,同時也是我們心中的那個蠢蠢欲動的小惡魔。
我一直覺得小s和蔡康永演繹出來的康熙來了就是我們自己,一個瘋瘋癲癲,無論多大,都還像個孩子一樣,另一個越有深諳世事,精通說話之道,最后一集,我記得我看過最好的懷念文章就是在說康永的體面人生,讓我茅塞頓開,是啊,他的哭點世人很難理解,但是他與生俱來那種人人平等和對尊嚴的維護似乎從未被這個世界給沖刷掉,仿佛再向世人說著,好啊,老娘就是個戲子,但你不也在演嗎,我比你演得專業的多。對,專業,是他的資本,所以當專業被挑戰時,他也會像個孩子哭的稀里嘩啦。
我沒什么好悼念陳漢典的,因為我覺得他就是一個娛樂時代孕育出的產物,除了用功,努力,我不知道他有什么夢想,或者說,他活的太真實了,太拼了,為了所謂的事業,已經沒有任何美麗的心靈讓人挖掘。
我希望人內心有一個自己的小小世界,我們可以迎合著這個世界,同時我們又被自己的小小世界溫暖著。而他們能堅持這么久,也許也是在這百無聊賴的工作中有自己苦中作樂的喜愛吧。
最后一集,我哭的很慘,大家都說這只是個一個節目,一個搞笑的談話節目而已,干嘛這么傷心,我不知道,也許是被他們倆的友情感動了,也許是被自己感動了,一個12年的節目結束沒什么好哭的,畢竟在這個娛樂化的社會,改朝換代的頻率只會越來越快,大家推陳出新也是理所當然,而且康熙來了也如一個蹣跚的老人,難以回春。而我還是想哭,哭這個時代,哭自己的少女時代,好像這個社會的年輕一代已經不屬于自己了,我的時代已經過去了,我們很多看過的東西,喜歡的時候,不是不復存在就是到了十年之約的時候,我們在努力的抓住這最后的一點尾巴,抓的太用力,但是幕已經黑了,我們長大了,老了,那個嘻嘻哈哈的少女也不會在陪著我們了,我們也到了一個該轉型,該走一條自己的路的時候了。
愛你,徐熙娣。愛你,蔡康永。愛你,我的少女時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