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篇文章通過一次家庭小事兒來引出對“舊物”的處理態(tài)度,文中我提到了“斷舍離”這個概念,《斷舍離》這本書我早有耳聞,只是因為我自己一直勤于整理,所以沒有去讀這種“整理術(shù)”。
那天在引用這本書的時候查了一些資料,發(fā)現(xiàn)這本書不單單是一種“整理”而是通過改變生活方式來對自己的內(nèi)心做一次洗滌。出于好奇我買回來,用一上午時間把這本書讀了一遍。
蠻有趣的,除去一些心理分析,里面有幾個充滿智慧的“點”值得分享,所以今天就用這篇文章來簡單聊聊這本書吧。
全書主要通過對“斷”“舍”“離”這三個字的解讀來傳遞這套“由外到內(nèi)的整理術(shù)”。
舍棄廢物
舍,舍棄家中累積的廢物。
這里的“廢物”應(yīng)該如何界定呢?
書中給出這么一個判斷:
我們必須依據(jù)“現(xiàn)在”這個時間軸,一步步選擇、取舍,只留下自己“需要、適合、舒服”的東西。
關(guān)鍵詞:現(xiàn)在、自己。
對“現(xiàn)在的自己”而言,需要、適合、舒服的物品,就留下吧。
對“現(xiàn)在的自己”而言,不需要、不適合、不舒服的物品,就舍棄吧。
根據(jù)“物品”與“自己”的關(guān)系可以劃分出這么四個程度:
根據(jù)這四個程度的劃分一點點對物品進行整理。
通過這種方法,舍棄的真的只是物品么?不,在丟不掉的東西背后,其實隱藏著我們自己的弱點和自卑。
忍不住去買流行服飾的人,其實是希望有人成長自己美麗;搜集廚房用品或是餐具的人,其實是因為擔(dān)心自己沒辦法把飯做好,所有才依賴工具;囤積了許多書籍的人,其實是想掩飾自己在知識上的貧乏……
自卑多半來自于比較之后的結(jié)果,可能是自己和他人相比,也可能是現(xiàn)在的自己和過去的自己相比。
通過物品來覺察這樣的“心理束縛”,你可以清楚看到擁抱著某種不滿足感的自己。
斷絕物品
斷,斷絕不需要的物品進入房內(nèi)。
試想,你是否有著“不拿,就吃虧了”的想法?比如收下一些免費贈品,或是購入超過自己需要的折扣商品。
我們的生活就像住在河流途中的一個小池塘里,這條河是從上游流向下游。我們需要在池塘入口設(shè)立一個挑選東西的閘門,叫做“斷”;出口處則有一個丟棄東西的閘門,稱為“舍”。
我們不僅要放寬“舍”還要限制“斷”。
進入大賣場等地方購物時,幾乎所有人都處于情緒高漲的狀態(tài)之中,面對琳瑯滿目的新東西,總是被“好想要”的欲望沖昏頭,所謂的沖動購物,便是如此吧:)
當你心想“好想要”的時候,請先深呼吸一次,問問自己:我真的需要嗎?應(yīng)該買嗎?你會找到正確的答案。
對物品的拒絕還會提升你的“個人形象”。
當你將房間里的東西換成你自己經(jīng)過精挑細選后的“珍藏品”,這也是在向自己宣告:“我適合使用好東西。”
通過使用這些“珍藏品”,不知不覺中你和物品的契合度會得到提高,再使用高級品時,你會感到與之協(xié)調(diào),自我形象也會有一定幅度的提升。
原來那種“嗯,好吧,就用這個先將就著吧。”的挑選物品心態(tài)也會讓自己在如何對待和使用時處于一種消極心態(tài)。
所以,嘗試著改變觀念吧。
脫離執(zhí)著
離,脫離對物品的執(zhí)著,身處寬裕而自在的空間。
《道德經(jīng)》里有一段話:
為學(xué)日益,為道日損。
若想求得知識,要日漸增加;若想求得智慧,要日漸去除。
“斷舍離”的前兩字是指對物品的對待態(tài)度,而最后一個“離”字則直指我們的心境、生活狀態(tài)。
在實踐“斷舍離”的過程中會出現(xiàn)一個有趣的現(xiàn)象:“在需要的時候,遇見了對的人,收到了想要的東西!”
這種現(xiàn)象的產(chǎn)生源于你的在通過“斷”“舍”的訓(xùn)練磨練了你精心挑選物品的傳感器,這個傳感器會轉(zhuǎn)變你的生活態(tài)度,讓你感覺到“現(xiàn)在,我所需要的東西沒有過與不及!”
一旦達到這種狀態(tài),我們會從執(zhí)著中獲得解放,從而處于“無所謂滿足或不滿足”的輕松心境中。
這是一個擺脫了與他人的“競爭”,丟開了應(yīng)該視之為目標的“理想形象”,而讓心靈獲得自由的世界。
《斷舍離》這本書是通過對物品的選取、處理來改變自己的內(nèi)心姿態(tài),從而影響你的觀念。
而我則是從書中看到了一個大寫的“破”字。
大二寒假回家,我從書柜里翻出一沓信件,上面記載了很多和她的記憶,還有她給我折的一盒紙鶴。
其實這些東西,我好幾次都想丟掉,但是一直不愿意,總想憑著它們來回憶一些過往。這就是典型的“放不下”。理性來看,我和她早就沒有任何關(guān)系了,未來也不會有所交集,我為什么還要留念?
我給自己定義為:格局太小。對未來的自己沒信心,對過去的自己太依戀,這樣的我是無法往前走的。
那些東西后來都丟了,我忘了是因為丟了它們,我才決定一往無前的前行,還是因為決定一路向前而丟掉了它們,其實這些都無所謂了。
真正的事實只有一個:我對自己做了一個合理的判斷,給了自己一個勇往直前的勇氣,我擺脫了曾經(jīng)套給我的枷鎖,不論過去我走出什么樣的“局”我都要破掉它,改變自己。
過去的便過去吧,可以回憶,但絕不能留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