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加西亞.馬爾克斯:活著是為了講述

題記:我是個小說迷,但凡有一定知名度作家的作品我都想看,無所謂他(她)是哪朝哪國的,只要他(她)的好評度夠高。

當得知人物專題的這個選評活動時我想寫下點什么,不管獲獎與否,至少可以借此機會好好寫下我對這些陪伴過我,指引過我的素未謀面的作家的感激。是他們的作品伴著我成長,讓我走向了小說創作之路。

喜歡的小說家挺多的,思前想后我還是決定先從加西亞.馬爾克斯開始寫。可是我的拙劣之筆怎么可以寫下大師的風采?

這一定是塊難啃的骨頭,既然決定開始了,那就好好來吧。為了深入了解他,讓我的文字盡量深刻些,在讀完他幾部經典之作后,我讀起了他的自傳《活著是為了講述》,滿滿的都是感動。

圖片發自簡書App

-01-

縱觀加西亞.馬爾克斯的一生,誠然如他自己所說“活著就是為了講述”。

他從22歲的時候開始確定自己是為寫作而生,直到2006年1月(79歲)宣布封筆,整整寫了半個世紀之久。

如果不是因為馬爾克斯家族有老年癡呆遺傳史,加上他在72歲那年患淋巴癌后為了抗癌接受了化療,導致大量腦部神經元缺失,加速了他罹患老年癡呆癥,也許他還會一直寫下去,直到生命的終結。

他于2014年與世長辭。在他的一生中為世人留下了二十多部文學作品,其中代表作長篇小說《百年孤獨》和《霍亂時期的愛情》,以及短篇小說《星期二午睡時刻》,都是文學史上的璀璨明珠。

他是哥倫比亞人,著名的記者、作家和社會活動家,也是拉丁美洲著名的魔幻現實主義文學的代表性人物,二十世紀最具影響力的作家之一,被譽為天才型的作家,1982年諾貝爾文學獎獲得者。

22歲那年離拿學位還有最后一年,他卻悄悄從法律系輟學跟人搞起了文學創作。

他媽媽讓他陪她一起去他童年生活過的鎮上,把外公外婆的房子給賣掉。一路上媽媽時不時跟他說爸爸一定要求他修完學拿到學位,而這一次的故地重游,勾起了他無線回憶的同時讓他立下堅定的志向:我要寫作,否則我會死掉。要么寫作,要么死去。或者如里爾克所言:“如果您覺得不寫也能活,那就別寫。”

他讓媽媽轉告爸爸:“我很愛他,因為他,我會成為作家。別的不當,只當作家。”

也就是這樣斬釘截鐵的不容置疑的志向讓他為寫作而生,因寫作而活!

他一生都在用文字在講述。

圖片發自簡書App

-02-

他在講述什么?為何要堅持不懈地講述?

他為何要用文字來講述?為何要堅定地要成為作家?對此,加西亞.馬爾克斯的媽媽表示不解,我也不解,為何他會有如此堅定的志向?還好被童年時的他視為噩夢的大夫在他22歲這年陪媽媽的這趟回鄉之旅時替他做了最好的解答:個人志向與生俱來,背道而馳,有礙健康。

在他青春發育期,有一次應他老爸的要求去催債,結果被債主的老婆給勾引。初嘗禁果的他變得精神上看似不健康,后來遇到 一位與眾不同的醫學專家,給他的診斷結果是要飯后讀書,加強鍛煉。這樣的權威診斷開辟了他閱讀的新天地。

他的童年的經歷,外祖母神奇的鬼怪世界、外祖父的戰爭故事、揮之不去的老宅記憶,以及求學經歷中的奇遇與機遇、啟發并滋養過他的記者生涯……搞不清楚幸福與瘋癲區別的親戚、一起經受過狂風暴雨考驗的朋友、萍水相逢卻難以忘記的過客……都讓他瘋狂地想要記錄下。

他從小就是個愛幻想,愛講故事的小孩。他喜歡聽家里人講故事,還喜歡自己編故事,把從大人口中聽來的故事拆散打亂,隱去出處,再說給大人聽,被說到了大人的心坎里。他的生活中處處充滿了亦真亦幻,虛實難辨的情景。

從小訓練出來的這樣的生動逼真的敘述技能和夢幻主義色彩,以及過往的種種經歷為他鋪就了一條通往魔幻現實主義文學的道路。

他說:“生活不是我們活過的日子,而是我們記住的日子,我們為了講述而在記憶中重現的日子。”

他把童年的經歷,童年生活過的那個詭異的鄉鎮,還有他那整天啃吃泥巴的妹妹,酷愛占卜算命的外婆寫進了《百年孤獨》。

他把從媽媽那聽來的父母的刻骨銘心的愛情故事,還有自己成長之路上與各種女性的身體上的接觸寫進了《霍亂時期的愛情》。

還有他兒時所見的星期二中午大家午睡時,有個母親帶著女兒來到他們小鎮為那個被擊斃了的小偷兒子上墳的故事寫進了《星期二午睡時刻》。

仔細讀來我們不難發現他的作品里的人物大部分來源于他現實生活中所接觸到的人。

他給每個人物一個獨一無二的名字,因為他堅信:小說人物必須名如其人,方能生動鮮活。

他筆下的人物是那么靈動而有生機。當我們讀他的作品時,為辨別不清一個個冗長的人名頭痛時,殊不知這卻是作者的用心良苦。給每個人物一個個性化的名字,哪怕他只是一個小小的配角,他也該擁有一個屬于自己的名字。

他花了一年多的時間每天從早到下午都在寫作《百年孤獨》。寫作是孤獨者的狂歡。那么堅定那么執著,無聲的,黑白的文字在他筆下變得生動形象,妙筆生花,仿若一幅幅精美絕倫的史詩畫卷呈現在全世界讀者的眼前。

就像《霍亂時期的愛情》原本并不復雜的故事在他的筆下卻變成了長篇累牘的小說,可是讀著卻不讓人覺得啰嗦乏味,那么精彩的敘述怎能不打動人?大時代背景始終貫穿小說的始終。讀著這樣的小說仿佛被帶到了20世紀初的南美洲海岸。

真正的文學作品,不在于它的故事情節有多么曲折離奇,更在于它的敘述有多么精美絕倫,它所呈現的某個時代背景下的人物有多么傳神。

正如在1982年出版的加西亞·馬爾克斯與另一位哥倫比亞作家兼記者普利尼奧·阿普萊約·門多薩的談話錄《番石榴飄香》里提到的,馬爾克斯的原話:我要為我童年時代所經受的全部體驗尋找一個完美無缺的文學歸宿。

寫作是他對過去生活的回憶,對舊友的懷念,更是對人生的探索。

圖片發自簡書App

-03-

他是天才的作家更是英勇的斗士

加西亞.馬爾克斯的一生是清貧的,甚至長期都在貧窮困苦中掙扎。

小的時候家里孩子眾多,父母所賺根本不夠養這么多小孩。爸爸曾經丟下他們一家人去外地淘金,可是最后一無所獲,是媽媽堅強地撐起了這個家。有一次媽媽決定把家里能變賣的東西都變賣了帶著孩子去找爸爸,可是他們連船票都不夠,媽媽想盡一切辦法才說服船公司老板給他們優惠了船票。

后來爸爸事業有成,他們家的條件終于改善了,可正是童年的經歷,以及媽媽的影響讓他可以直面貧窮苦難。

成年后為了他的文學夢,他背離了爸爸的期望,開始了一個人在外漂泊的貧寒的尋夢之路。常常居無定所,食不果腹,但是他從未停止過尋找希望。更沒有忘記當初他讓媽媽轉告爸爸的:“我很愛他,因為他,我會成為作家。別的不當,只當作家。”

他很愛他的爸爸,他無論如何都要踐行他對爸爸的承諾!

與其說他是個天才的作家,倒不如說他是個勇敢、豁達,對生活無限熱愛的追夢人!

正如他說:“此后,我所賺的每一分錢,都是用打字機敲出來的,個中艱辛,他人殊難想象。在出版了四本稿酬微薄的書后,我在年過四十時才盼來了能使我真正地靠賣文為生的頭幾筆版稅。此前,我的生活中充滿了陷阱、推諉、幻想,更要為竭力避開無數的誘惑:似乎我干哪行都行,就是當不了作家。”

真正的成功,除卻一部分天賦,更多的還在于這份不懈的堅持,吃得了常人所吃不了的苦,為夢想拼盡全力。

一個在貧窮困苦中行走的年輕人,卻從未忘記對生活的希望,對夢想的追求,始終堅定不移地走在自己設定的人生道路上。

他的一生是傳奇的一生,更是勵志的一生。還有什么雞湯是比這更激勵人的?

“我年輕過,落魄過,幸福過,我對生活一往情深。”——加西亞·馬爾克斯

最后編輯于
?著作權歸作者所有,轉載或內容合作請聯系作者
平臺聲明:文章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由作者上傳并發布,文章內容僅代表作者本人觀點,簡書系信息發布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推薦閱讀更多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