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我的一個朋友,大學畢業就考了公務員,在別人還在投簡歷忙著找工作的時候,他已經坐在了陽光明媚的辦公室,過上了安穩又悠閑的生活。
他的工作并不忙,每天就是接聽電話,通知事情,寫寫簡單的材料,剩下的就是上網,看報,喝茶,還有數不清的應酬。
在這樣過了5年以后,他越來越覺得痛苦和無聊。同窗的好友,有的去了公司,有的去了學校,有的開始了自己創業。他開始羨慕別人的生活過得充實而豐滿,看著每月固定不變的工資條,望著越來越高的房價,羨慕別人不斷增長的薪水。
“我覺得再這樣下去我就要廢了,每天都是無意義的工作,生活,圈子,在這個圈子里面每個人各懷心思,那些飯局多數都是無聊的,可是在這個社會上混呢,必須要成為這張關系網上的一個結,做自己不想做的事情,想辭職卻沒有勇氣,我開始漸漸厭惡自己。”他說。
原本呢,這個男生眉清目秀,風度翩翩,幾年下來已是小腹隆起,滿臉油光。
2
的確,活在當下的社會,我們已經離不開朋友圈了,單不說微信朋友圈里每天我們都可以實時地看到他或她在哪里做了什么,在工作之余,還要為了維護領導同事朋友的關系費心傷神。
當每個月的工資買不起一平的房子時,當你想讓孩子上個好學校卻不得不送禮找關系時,當你拼命加班拼命喝酒想爭取一個崗位卻發現最終崗位留給了一個領導的拐了3道彎的侄子時,體制內的人越來越多地想到了辭職。
看看自己所在的圈子,除了茍且還有什么?
一個體制內的朋友人到中年,級別早早就上去了,可是已經到了瓶頸,他對現在的生活也感到深深的無聊。他也曾是個熱血青年,心里有美好的向往,年輕時一番雄心大志,終于被生活磨滅了熱情,但是現在的他沒有勇氣離開,因為還要考慮家庭,考慮孩子。
3
的確,我們每天身處這樣那樣的圈子,每個圈子里面都是一個不同的自己,我們在這一個個圈子里面消耗著生命,這高貴不可重復的生命。
今天走在路上聽演講,聽到余秋雨老師講的一句話,創造朋友圈之外的生命,尋找遠方的自己。
一直以來,我覺得,一個人總是可以改變自己的,包括思想、精神、形體,關鍵是你是不是真的狠心要改變,抑或是受的刺激夠不夠。
不要忘了,在朋友圈之外,還有另外一個我們。
若你喜歡篆刻,就去做吧,放棄一頓無聊的飯局,關起屋門,靜靜用刻刀磨出你心中的山水;
若你喜歡讀書,就去做吧,洗干凈臉洗干凈手,放下煩躁,在初春的早晨品味詩中的遠方;
若你喜歡旅行,就去做吧,給老婆孩子請個假,帶著裝備,到山川河流旁看風光旖旎;
當你想改變的時候,就要不怕孤獨,不怕重新開始。
身在茍且,心有遠方,任何時候改變都不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