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師父說
一切的根是世界觀。世界觀影響人生觀、價值觀,產生教育觀,于是影響我們的教學觀。
我們這批人、這代人缺少世界觀。小時候,老師沒有教我們世界是怎樣的,自己也沒有好好探索研究古人留下的寶貴財富《易經》《道德經》《論語》等… ,從而去形成世界觀。
如果僅僅把職業當做維持生計的工具,那就不會如此糾結與痛苦。偏偏,想把職業當成事業來經營,想從中實現自我價值,從中獲得滿足感,進而得到舒適感。所以事業是含淚的奔跑,支持行為的一定是下面的“道”,而“道根”便是世界觀。
2、師父說
一個教師的專業發展有五個階段。
第一階段,從我的角度上課。
“我以為的”教學,“我以為的”經驗來自于小時候我的老師是怎么教的,或者我自以為理解的教材是怎樣的。
第二階段,從教材的角度上課。
在教各種版本中的數學,通常會聽到老師這么說,“你們是北師大,我們是浙教版的,那不一樣的”。教材的各種版本,相當于同一個人,穿了各種不同的衣服而已,其本質沒有變。
第三階段,從知識的角度上課。
這個首先要求老師有豐厚的數學功底,腦中自成一個數學體系,知其從哪里來,將要到哪里去,再與學生一起研究其怎么來的。通過“喚醒說”,喚醒一批已經會的,再用“習得說”幫助剩下的一批。
第四階段,從學生的角度上課。
一個老師的成長,離不開學生。少一些七七八八的事情,安心扎在學生堆里,去明白他們的起點在哪里,去明白他們的理解點到哪里,去發現他們的阻礙點(困難點)又在哪里。只有真正了解孩子的思維,才能真正教好孩子。
第五階段,回到從我的角度上課。
這是最高境界。了解學生所想,我就是教材、我就是知識、我就是學生的時候,就算灌輸式教學,40分鐘也讓學生意猶未盡,一切都自然發生了。
或許終其一生也到不了最高境界,但是至少有了努力的方向。
3、師父說
數學是用來記錄的工具。比如,看圖找關系,如果用文字來記錄這么一件事情,或許要二三百字。而數學只要一幅圖便可清晰記錄。這樣想明白之后,很多曾經的困惑便豁然開朗了。
病,是對人的不良生活方式、不良情緒習慣的記錄。記錄到一定的程度,才會表示出來。比如顯現為:感冒、發燒、長肉長瘤等等。當你生病了,醫生一般只會采取割啊或者壓啊(消炎)。
醫生只治疾,不治病。何為疾,一般指飛來橫禍。所以,古人造字也是很有來由的【 疾、醫 】。一個字,便是一段文化。
經常聽到,一個人要為自己30歲以后的容顏負責。30歲以后的容顏,那已經不是爹媽給的了,而是你之前30年所有的記錄。你的容顏呈現你的為人處事,你的性格;你的身材呈現你的飲食,你的作息習慣;等等。
4、師父說
什么叫快樂,樂的時間不多,消縱即逝,所以叫“快”樂。諸多的痛苦才成就了那一瞬而過的快樂。
每一次學習,帶給我的都是 新的收獲和滿滿的正能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