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 ? ? ? ? ? ? ? ? ? ? ? ? ? ? ? ?01
看到一位同事發表說說,“只見生活的茍且,不見詩和田野”!我們太容易察覺生活的滿目瘡痍,甚至連今天的雷電交加都能讓我們抱怨。哎!什么鬼天氣,這估計還得下一個星期雨吧。無獨有偶,我看到朋友圈兩條有趣的狀態:1.梅雨季節來臨,準備好長蘑菇咯!2.看了一下,現在武漢男的想娶媳婦,有車有房還不行,還必須有船!看到第一條說說的時候,突然有種治愈系的輕松感;而第二條則讓我會心一笑,這小調侃真是太詼諧啦!
? ? ? ? ? ? ? ? ? ? ? ? ? ? ? ? ? ? ? ? ? ? 02
上個星期,我挑了個沒課的最后一節課,在簡書上碼了一千五百字,一聽到放學鈴就激動了,想著下午放學再接著寫吧,可是怎么也找不到那篇《我的人生不需要你的指指點點》的草稿。一般情況下,沒寫完的東西弄不見了,我會煩躁好一陣子,還有可能重新再寫一遍。可這次我竟然想著,這一大堆負能量的東西丟了正好,我在寫的過程中其實已經在慢慢傾訴,將自己的苦惱不滿釋放出來了。那時就感覺,生活確實會時不時給你來個兩巴掌,但卻又適時地丟給你兩顆糖。扇你耳光時,你恨透了這該死的生活,該死的命運,你覺得自己活得太憋屈,太茍且。你一味沉浸在自己的刺痛和不服氣中,根本沒有心思去拾起那兩顆糖,自然就不會嘗到生活給你的甜頭了。更可笑的是,你反過來卻怪生活里只有茍且,沒有詩和遠方。我們不妨這樣看待生活:若是美好,叫做精彩;若是糟糕,叫做經歷!
? ? ? ? ? ? ? ? ? ? ? ? ? ? ? ? ? ? ? ? ? ?03
我摘了五十個選擇題作為清明節的家庭作業,要求每一題都注明為什么選這個選項。作業量其實并不大,但仍有學生,特別是男生對于此類作業沒有耐心。在改作業時,有一位學生的解釋很有意思。他有的寫著老師上課講的,有的寫著根據經驗判斷,還有的寫著根據題意。看到這份卷子,我第一反應是生氣,然后是無奈,最后是呵呵。畢竟這個孩子基礎也不好,他把每題的原因都規規矩矩寫在旁邊,極力想完成我布置的作業,可是這么多知識點,他也不會呀,想想也只能如此了。然后再繼續改,有個女孩子,每題都像解數學題一樣。“∵什么什么,∴什么什么”答題之規范讓你自嘆不如。真是不一樣的學生會給老師不一樣的驚喜啊。于是我想,我們老師為什么要求學生一定要按照自己的想法去做呢?我們愛他們,我們為他們好。可是他們有沒有覺得我們在為他們好呢?我們從來都只是給與他們“好”,卻沒有問問他們這種“好”他們需要嗎,他們快樂嗎!也許,生活中從來沒有什么對錯,只有不同。
? ? ? ? ? ? ? ? ? ? ? ? ? ? ? ? ? ? ? ? ? ? 04
我們會說:“生活中不只有茍且,還有詩和遠方!”可是,如果我們沒有經歷茍且,又怎會知道什么是詩和遠方呢?且茍且,且聽焦躁的心,且看繁華的景。哪天你想擁抱藍天了,那就向上飛;哪天你想奔向遠方了,那就往前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