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前面談過分析閱讀的規則,一般來說是適用于論說性的作品—也就是說任何一種傳達知識的書。
但是你不能只用一般通用的方法來讀任何一本書。在運用以下這些規則時,你一定要有彈性,并能隨時調整。
比如檢視閱讀部分的十五個閱讀規則并不適用于閱讀小說或詩集。
一本虛構作品的綱要架構,與論說性的作品是完全不同的。
小說、戲劇與詩并不是照著共識、主旨、論述來發展的。換句話說,這些作品的基本內容沒有邏輯可言,要評論這些作品也要有不同的前提才行。
雖然不同類型的書本,閱讀的規則會發生調整,但是主動閱讀的四個基本問題不會發生變化:
主動閱讀任何書籍的4個基本問題
而在本書的整個第三部分[閱讀不同讀物的方法],主要是針對這是4個問題進行微調。
比起閱讀的規則,我們會談更多有關這幾個問題的話題。我們會偶爾提一個新規則,也會重新調整某一個舊的規則。不過大多數時候,既然我們談的是閱讀不同讀物的方法,我們會強調基本要問的不同問題,以及會獲得什么樣的不同的回答。
1.什么是實用類書籍
實用性的書因此可分為兩種類型。
其中一種,就像本書一樣基本上都是在說明規則的。
無論其中談論到什么問題,都是為了說明規則而來的。
實用-規則類書籍
另一類的實用書主要是在闡述形成規則的原理。
規則原理類書籍
①如何閱讀規則類實用書籍
在閱讀一本以規則為主的書時,要找尋的主旨當然是那些規則。
闡述這些規則通常是用命令句,而不是敘述句。比如:
“我建議你”
“你應該”
“必須掌握”
... ...
那是一種命令,它在建議你某件事是值得做的,而且一定會有收獲。
如何進行知識管理
②如何閱讀規則原理類書籍
在另一種實用性書中,主要談的是規則背后的原理。
其中的主旨是在說明某件事的狀態,而論述就是在強調真的是如此。
但是閱讀這樣的一本書,與閱讀純理論的書還是有很大的不同。
因為要解決的問題終究是實用的問題—行動的問題,比如人類在什么狀態下可以做得更好或更糟的問題。
所以當你看到“實用原理”這樣的書時,總是能讀出言外之意。
他可能會看出那些雖然沒有明說,但卻可以由原理衍生出來的規則。他還會更進一步,找出這些規則應該如何實際應用。
比如我們讀《一萬小時天才理論》,我們讀到了刻意練習+長時間的練習的原理是讓大腦的中的神經突觸(synapse:兩個神經元之間或神經元與效應器細胞之間相互接觸、并借以傳遞信息的部位)變得強壯高速,形成潛意識回路。
這是那本書里面提供的實用原理,而我們明白了這樣的原理之后,我們就可以用來對我們自己想要學習的技術進行刻意練習了。
2.實用類書籍我們要注意兩點
①每一本實用的書中都混雜著雄辯或宣傳。
這并沒有錯,也沒有惡意。這正是實用書的特性,一個人必須要被 說服,以采取特定的思想與行動。實際的思考與行動除了需要理智以 外,情感也是重要的因素。沒有人可以沒有受到感動,卻認真采取實際 評論或行動的。如果可以的話,這個世界可能會比較美好,但一定是個不同的世界。一本實用書的作者認知不到這一點,就不算成功。一位讀者如果認知不到這一點,就像買了一堆貨物,卻不知道自己買了些什么。
②也因為所有實用作品中都混雜了雄辯,作者的“性格”在實用書中就比理論書中還要來得重要。
是為了要了解與評斷一本道德的論述、政治論文或經濟論著,你就要了解一點作者的人格、生活與時代背景。譬如在讀亞里士多德的《政治學》之前,就非常需要知道希臘的社會背景是奴隸制的。同樣的,在讀《君主論》之前,就要知道馬基雅維里當時意大利的政治情況,與他跟美第奇家族的關系。因此,在讀霍布斯的《利維坦》一書時,就要了解他生活在英國的內戰時期,社會中充滿暴力與混亂,使整個時代都沉浸在悲哀的病態之中。
我們每天接觸到大量的成功學速成方法論也需要我們進行這樣的判斷。
因為我們總是習慣于一種簡單的歸因謬誤。
比如:有的大神3個月就寫出一本書,是因為他這三個月一直在堅持,我們卻不知道,他在這三個月之外,可能已經儲備了好幾年的寫作經驗。
比如小六作為IT男還能堅持寫作,出了努力,還有環境的原因,我自己是主管,身處三線小城市,工作強度不大,上班離家五分鐘··· ··
讀實用類的文章和書籍,如果多了解一下作者的背景,會讓你更加能夠冷靜看待作者的雄辯和宣傳。
因為很多時候,作者會有意無意的沒有告訴你背后的其他因素。
3.對4個問題的的改進
贊同一本實用性的書,卻確實需要你采取行動。如果你被作者說服了,他所提議的結論是有價值的,甚至進一步相信他的方法真的能達到目的,那就很難拒絕作者對你的要求了。你會照著作者希望你做的方式來行動。
實用類書籍要提出的四個問題
所以在《這樣讀書就夠了》的RIA方法第三個便簽就是讓寫出,接下來你會怎么做。
這是閱讀實用類書籍的過程中,最最重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