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無論你是剛登上講臺的年輕教師,還是有幾十年教齡的老教師,估計總會遇到幾個“不求上進”的“油鹽不進”的學生,“任爾東西南北風”,“我自巋然不動”。面對這樣的孩子,我們往往談“生”色變,真是啞巴吃黃蓮——有苦說不出。
? ? ? ? 走上工作崗位十幾年了,我也曾無數次的遇到這樣的孩子,但每一次我都能化腐朽為神奇,孩子也從“油鹽不進”——“有點挑食”——“積極上進”——“合格畢業”。結合自己工作實踐,我梳理出幾點建議,僅供參考。
? ? ? ? 一、先理順關系,再尋求改變。“不求上進”的學生往往都是家長、老師頭疼的學生,平日里可能也是被我們的大道理教育的最多的學生,所以此時最好別講道理。用他們反感的方式去教育他們,只能吃“閉門羹”。此路不通,不如換種方式。
? ? ? ? 我曾看過一個故事:一位老和尚發現有人違背了寺規,在晚上偷偷爬墻出去,于是他蹲在擺放椅子的地方,等待那個偷偷出去的小和尚。過了一會兒,小和尚翻墻進來時正好踩在了老和尚的背上。小和尚意識到后,頓時非常緊張。然而老和尚只是沉默地盯了他一會兒,平靜地說:“回去睡吧,天冷了,多穿點衣服。”
? ? ? ? 對于小和尚的犯錯,老和尚便恰當地運用了非語言教育形式,通過無聲的指責和關心的話語讓小和尚自己檢討錯誤,從而達到促其改正的目的。
? ? ? ? 這種“無聲效應”在教育中同樣能收到神奇的效果。比如,你正在津津有味地講課,臺下“不求上進”的學生正小聲敘話,你可以邊正常上課邊自然地走向他,輕輕地用手拍他一下或是用眼神溫暖地注視他三十秒,他便自然地停止講話。此時無聲勝有聲,你的無聲給學生留下忖度、回味與反省的空間,保護了他的自尊心,也讓他感受到了你的關心,從而為理順你們的關系留下了契機。孩子也自然會從“油鹽不進”變得只是“有點挑食”。
? ? ? ? ? 二、理解、理解、再理解
? ? ? ? “不求上進”的學生大都是成績上的困難生。理解非常重要,真正的理解之后,才能寬容、接納孩子,才能改變我們的認知,從而少發脾氣,找到“不求上進”的原因,之后才能想辦法幫助他。
? ? ? ? 有一次一個燒水大媽問一個“不求上進”的孩子:“坐在教師里學習多好,你干嘛天天逃課呢?”孩子的回答讓人出乎意料:“好?從今天開始我給您燒水,你去教室坐一天試試?聽不懂課,還不讓干別的,必須規規矩矩地坐一天,換您不難受呀?”
? ? ? ? 是呀!換我也會難受。對于“不求上進”的學生你要從心里理解他的“難受”。理解不是放任不管,也不是沒有要求,理解是讓你真正變成孩子心里的“自己人”,這在心理學上叫做“自己人效應”,即是指對“自己人”所說的話更信賴、更容易接受。從而達到“親其師,信其道”的效果。此時再選一門或兩門孩子喜歡的易懂的課程,慢慢培養其學習興趣。切忌“全面開花”,允許他“挑食”——只學自己喜歡的學科。此時要注意保護孩子的學習興趣和積極性!
? ? ? ? ? ? 三、巧借“南風”
? ? ? 法國作家拉封丹曾寫過這么一則寓言,講的是南風和北風比賽威力,比賽的項目就是看誰能把行人身上的大衣脫掉。北風首先發威,一上來就拼命刮,凜凜寒風刺骨,其結果,行人為了抵御北風的侵襲,把大衣越裹越緊;南風則徐徐吹動,頓時風和日麗,行人因此覺得春暖上身,始而解衣敞懷,繼而脫掉大衣,南風獲得了勝利。心理學上,我們稱之為“南風效應”。
? ? ? ? 正如劉儒德老師所說:“感人心者莫乎情,溫暖勝于嚴寒,感化往往勝于壓服。和風細雨有時候要強于暴風驟雨,南風之所以能達到目的,就是因為它順應了人的內在需要,使人的行為變為自覺。促使喚醒內心良知,滿足自我需要而產生的心理轉變。” 在改變“不求上進”的學生時,我們若能遵循“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心理法則,因材施教,時時“南風”悠悠暖人心,“不求上進”的學生也會變得積極上進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