艾青在詩歌《我在這土地》里說: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淚水?因為我對這土地愛得深沉……
? ? 讀罷巴隴鋒的《永失我愛》,也頗有同感,在這部長篇小說中,作者用三卷書,60萬字,將文字的觸角盡情伸向鄉村的每一個角落,不遺余力地描摹著鄉村的景、物,人,這些文字平實、細膩,時而冷靜,時而激烈,像汩汩流淌的血液,充斥了鄉村的每一條血管,溫熱濃稠,使鄉村的形象躍然紙上,生機勃勃。
? ? ?他帶著對故鄉深切的愛,毫不掩飾和吝嗇對鄉村之美的描述。鄉村和校園之景的筆觸溫情美好,“柔和的風兒裊娜多姿地竄遍了田間街頭”,“零星的小雨在窗外飄落著,溝邊上高柳的枝條如新沐浴的少女的烏絲一般倒垂在風窗一角的玻璃上”,用詞是極美的,也是感情充沛的。
可是在這美麗的背后又裹挾著閉塞和愚昧,作者飽含了對故鄉的深情,也懷著 “哀其不幸,怒其不爭”的無奈。
可謂,愛之深,恨之切。
? ? ?因為愛得深沉,他選擇了直面鄉村慘淡的現實,敢于展現農村的愚昧落后,剖析了種種農村社會問題:封建迷信、陳規陋習、包辦婚姻、重男輕女、貧窮落后、邪教橫行、道德失陷,沙塵肆虐,讀之令人倍感壓抑和沉重。
? ? 這部寫于17年前的作品,在今天讀來完全沒有不合時宜之感。直至今日,西部鄉村的改變并不樂觀,扶貧工作能夠解決農民吃穿的問題,但是根深蒂固的陳規陋習卻難以改變。
? ? 巴隴鋒的這部小說,雖然表現的是20世紀90年代末期的西部農村,由此看來,仍然具有很強的現實價值。
? ? ?書中立足20世紀90年代末期的西部農村大背景,以主人公路明的工作和愛情經歷為主線,描寫了西部農村的真實風貌和青年男女的愛恨情仇,融入了作者對現實、人性、愛情的深刻思考。在農村問題上,小說表達了一個主題:治窮先治愚。因為經濟的富有,不能改變重男輕女,也不能抵擋邪教入侵,不能破除封建迷信,人們的精神屏障脆弱無力,也為再次致貧埋下禍根。
? ? 小說里的芬,是路明的初戀,也是美和善的化身,在農村愚昧的社會環境中,因為是女孩,她兩次被遺棄,被養父母逼著嫁(賣)給弱智傻子,也使路明“永失其愛”,使一段純粹美好的初戀成為一場愛情悲劇。愛情絢麗仿佛被“一個時代”的道德碾壓,使路明和芬之間隔了一道無形的屏障。實際上,在那個時代,每個人都負荷了太過沉重的枷鎖。
? ? 尤其感動于作者對青年女性的深切關照,如美麗善良的芬,如才華橫溢的倪小伊,如堅強獨立的凱西,她們都真誠地愛著路明,隱忍或熱烈。即使被公認為作風不正“壞女人”的方芳,作者也對她的遭遇給予了同情和理解,寫出了她的苦衷和痛苦。一個個鮮活的、美好的生命,如頑強的花朵,在惡劣的社會環境中艱難綻放,用剎那的美麗積淀永恒的青春。她們都是可愛的、可贊的、可嘆的、可惜的、可憐的。
? ? ?其實,在整體大環境的影響下,小人物的抗爭非常無力的,但是即便如此,也要掙扎,也要吶喊,也要抵抗,歲月雖無情,但卻能夠沉積力量。農村地區的物質匱乏和精神貧瘠,需要更多的人在愚昧中蘇醒,在蘇醒后奮起。那樣,有關芬的悲劇才會減少。
? ? ?我們的時代整體浮躁,急功近利,農村題材的作品受眾越來越少,在玄幻、都市、耽美等書大行其道之時,此書摒棄浮華之風,可謂現實主義題材的一次結結實實的回歸,書中所展現的真實的中國西部農村社會風貌,為讀者提供了一個新的視角,一種質樸無華的語境,沉浸其中會帶來深刻的反思和警醒, 也唯有滿懷著對故鄉的深情,才能有如此寫實的筆觸、濃郁的情感、豐滿的人物充斥書中,才能在小說的結尾處埋下無限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