接吻的中國史

學者胡文輝的一本小書,很有意思,寫作的動機是想弄清中國人到底什么時候有接吻,接吻的目的是什么?因為現在說到接吻,要么追溯到北極愛斯基摩人的嗅覺式(也就是“馬來式”主打一個聞氣味),要么主流為西方盛行的觸覺式(也就是“歐洲式”親嘴),不管哪種,都可歸于一種禮儀,是單純之愛,是可以訴諸公開的。

而作者認為中國的接吻也是歷史悠久,只是主要目的要么是性愛秘戲,要么是采陰補氣以房中術修長生,所以都難以示于人前,所以有神秘之感(如一點朱唇萬人嘗)或用隱語代替(如西施舌,江瑤柱)。為了佐證,作者從周易的“咸”卦說起,咸其輔頰舌就是“撼”就是親吻;到了馬王堆《合陰陽》有大量的“呴”(許,上古對親吻的叫法);漢墓石畫像大量親吻圖;秦至隋唐(中古)的房中術如《素女經》對修煉親吻法的介紹+唐代《游仙窟》和《天地陰陽交歡大樂賦》(中古叫“嗚”--印度佛經也有此叫法,或叫“呂”);再到近古大量詩詞如遼代的《十香詞》、明清小說如《金瓶梅》(這時的叫法很多,如做口,咂舌,做嘴,接口,交唇,親嘴,接吻等等),而到西風東漸之后,國人才開始學習將親吻視為戀愛象征,這個和日本很像(日本原來稱接吻為:口吸,近100多年來才有禮儀象征)

書中還有一個很有意思的部分,就是從親吻延伸開去,研究如何治口臭,呵呵。這個結論也和上述一樣,雖然主流是說印度人早就有潔牙本領(楊枝嚼、刮、剔--又發展到“小楊枝”牙簽),但國人在認知口臭、潔齒去味等方面也是歷史悠久。認知的例子如勾踐嘗糞后口臭范蠡就讓宮人嚼岑草產生口氣(使王不搞特殊化),鄭袖誣蔑美人掩鼻是討厭楚王口臭而被劓之,漢初有女妄稽“口臭腐鼠,必欲鉗須”(馬王堆漢簡),宋之問因口臭不得近武則天寵臣之列。

去味的例子如商周時就有漱口、剔牙,唐時盛行揩齒,宋遼時發明牙刷(用馬毛或棕毛),而藥材香料的使用更是出神入化:戰國時含杜若,漢時雞舌香,唐宋女子多用丁香(沈括認為雞舌即是丁香),西漢時用苦參入藥,宋明用檀香、沉香、豆蔻、龍涎等混合(可制成香茶,合歡時用),等等。

?著作權歸作者所有,轉載或內容合作請聯系作者
平臺聲明:文章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由作者上傳并發布,文章內容僅代表作者本人觀點,簡書系信息發布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推薦閱讀更多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