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天氣很好,春風和煦,陽光明媚,三個女孩一起去逛街,好巧不巧,商場化妝品專柜在做活動,吸引了好多人駐足。因為是打五折,所以三個女孩很是激動,不由得慶幸自己的好運。
小A和小B各自買了三盒面膜,小A還買了一瓶防曬,一瓶隔離,還有一個唇彩加一只眼線筆。小B則是在柔膚水和爽膚水之間徘徊不定,猶豫再三地選擇了一瓶柔膚水,還有一個粉底液加一個睫毛膏。小C本來也打算挑選一些,雖然現在用不上,但因為劃算,可以囤積下來的物品,但因為最近看了日本山下英子的《斷舍離》,考量再三,最終決定不買了。于是在小A和小B一聲聲,“我也還有呢,買了放著嘛,早晚用得上”,“真是遺憾,不買多可惜”的嘆息聲中,離開了商場。
小A回到家,收拾自己的化妝品,“哎呀,我之前買的面膜,竟然過期了,這可是花了大價錢呢。”于是,在遺憾與懊悔中,把過期的面膜扔掉了。可仍舊能夠看到,她還有很多沒有拆開包裝的各種各樣的瓶瓶罐罐,都是平時網上購物,或是商場買來的,無一例外地大部分都是覺得劃算,拿來囤積的,卻沒想到,意外地放過了期,只能丟掉。
我相信大部分人,都有過小A這樣的情況,當然不僅僅局限在化妝品上,比如衣服,筆記本,日常用品,等等。而種種囤積的貨物,慢慢讓你的家里變得擁擠不堪,雜亂無章。這時候,你的生活需要做出改變。
斷舍離,既是打造正能量房間的家居整理術,也是透過整理物品了解自己,整理心中的混沌,讓人生更舒適的人生整理術。
斷舍離,要做的事情是:
斷=斷絕不需要的物品進入房內。
舍=舍棄家中累積的廢物。
重復以上兩項,最后達成的是:
離=脫離對物品的執著,身處寬裕而自在的空間。
雖然詞匯的順序是從“斷”先開始,不過實際上,“舍”才是起點,也就是舍,斷,離。
何為“舍”?
文中指出,舍棄物品的真正理由,并不在于物品本身“可以用和不能用”,你要根據“自己”和“現在”這兩個軸心來判斷,這個物品是“有用”,還是“沒用”。
對“現在的自己”而言,需要、適合、舒適的物品,就留下。
對“現在的自己”而言,不需要、不適合、不舒適的物品,就舍棄。
何為“斷”?
小A的例子,常常發生在我們每一個人身上,但這種庫存起來的東西,如果是在公司,那就是“滯銷的陳貨=借款”。因此,購物的基本概念,應該立足在“東西用完了再買”之上。
文章提到,要限制物品的數量,采用“七、五、一”法則。
“七”,指壁櫥、櫥柜、抽屜等“看不見的收納”,其合適的容量為七成,剩下的三成空間空出來,作為物品進出的通道。
“五”,指附有玻璃門的餐具柜或是開放式的層架等“看得見的收納”,要將物品擺放美觀上限是要留下五成的空間。
“一”,“要讓人看見的收納”,指將自己的嗜好、喜愛的物品或設計性較高的裝飾品所擺設的空間,物品的擺設約占全部空間的一成。
這樣一一設定物品收納陳列的總量限制,就能自然而然地鍛煉出你對東西的“挑選能力”。通過嘗試改變自己觀點,反復地選擇、淘汰、挑選出物品才能形成自己的體系。
個人形象
關于如何提升大家都很關心的“個人形象”問題,書中也有詳細闡述。比如,平常就使用精心挑選的物品,會讓你提升自我評價,也會讓你喜歡自己。將房間里的東西,就算一個也好,替換成“珍藏品”。通過這樣的方式,從日常生活中就向自己宣告:“我適合使用好東西。”然后,通過使用這些“珍藏品”,在不知不覺中,你和物品就會自然而然地愈發契合。使用高級品時,你將不再感到不自在。而當你感覺到與之協調時,自我形象也會有一定幅度的提升。
你留在身邊的東西,一定要是最少量、最適合、最好的。要放棄不舍之心,剔除身邊不再合適的東西。一但形成自動機制,你就會自覺開始清理身邊和內心的雜物,進而澄清自己的人生,體會前所未有的輕盈。
斷,就是讓你的生活入口狹窄;舍,就是讓你的生活出口寬廣;離,就是通過斷和舍,來脫離對物品的執著。斷舍離的終極目的,是讓你的生活充滿能量,流動不滯。
斷,舍,離,你,準備好了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