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第一周 閱讀記錄
1. FOMO癥狀
所謂的FOMO癥狀,fear of missing out,指的是你種害怕錯過的情緒,譬如說刷朋友圈,尤其是你不刷,別人刷了,別人就可能超過你,這種競爭思維就加劇了 FOMO 情緒。
2. 不要在晚上做任何決定
亦舒說過,「不要在晚上做出任何決定」。別說做決定,連心事都別想。我發現同一件事,晚上思考很容易鉆牛角尖,越想越難受,并做出八成后悔的決定;而清晨醒來,頓覺事情根本沒那么糟糕,做出的選擇積極有建設性多了。我的經驗是,白天保持高效、堅持運動,晚十點后遠離讓我興奮的書籍和對話,減緩大腦運轉速度,這樣更容易頭碰枕頭就睡著。有什么疑惑白天去問當事人,有什么擔憂白天去全力以赴,緊湊充實的白天更利于睡眠質量的提升。
3. 如何讀過人生的低潮期
曾有個讀者問畢淑敏,如何度過人生的低潮期。畢淑敏的回答中我最記得其中一句,「好好睡覺,像一只冬眠的熊」。
4. 窮人思維
「窮人思維」的特點是量入為出,「富人思維」特點是目標導向。譬如買學區房,很多人從一開始就陷入了「窮人思維」——不去思考學區房是不是一個必須而且合理的目標,而是首先考慮自己的錢夠不夠。
5. 創意是艱苦卓絕工作的產物
《李翔商業內參》曾經引用過心理學大師希斯贊特米哈伊的一個洞察。希斯贊特米哈伊說,人類對創意存在一個很大的誤解,人們認為創意是不經意來臨的、因此是無法掌控的隨機事件,而創意工作者的工作習慣往往也都是很不羈的;但,事實的真相是,創意往往是艱苦卓絕的工作的產物,很多創意大師也都遵循著看似極為刻板的工作習慣,都是自我管理的大師。
6. 德國人的嚴謹
德國人做科研、發表論文也是有了名的嚴謹。我和同事過去在學術界時經常和德國的科學家們合作和交換研究成果。我們發現,他們寫論文會把一個大實驗中每一步細節產生的中間結果都寫出來,而大部分國家的科學家只是報告主要的結果。
7. “保健因素”和“激勵因素”
美國心理學家赫茨伯格把一個人認為自己“應得的”那些東西,叫做“保健因素”。而如果你給一個人一樣東西,他喜出望外,說“太好了”,那這東西,就叫做“激勵因素”。赫茲伯格在1959年提出了著名的“雙因素理論”:人不會因為得到“保健因素”而滿意,只會因為得不到而不滿;相反,沒有“激勵因素”沒關系,但如果有了,會備受激勵。
8. 不要處于中間狀態
所以,我現在有的成績,其實只是用比別人多的努力換來的而已。當然,也有很多“有錢人”會利用假期來放松。不過他們一定不會患得患失。要休息就要休息好,不然時間就相當于被浪費了。總之,要工作就拼命工作,要放松就拼命放松,不讓自己處于中間狀態。
9. 財富是能力的外在體現
不要因為看見別人的財富,就感到不舒服。要知道那只是內在差距的外在體現而已。你更應該關注的是如何把這種差距磨平。
10. 苦勞是價值不大的付出
功勞與苦勞。我們常聽說,“我雖然沒有功勞,但是我也有苦勞。”大部分人,可能只關注自己的付出,但并不關心付出的效果。但作為管理者,我們要清楚,我們應該為苦勞鼓掌,但是為功勞付錢。
11. 不能改變人的知識就是無用的知識
不能改變你的知識,某種程度上就是無用的。即便我說的再好,你不做也永遠沒有用。所以每天除了只字不差地閱讀之外,從今天就開始一點一點付諸實踐吧。
12. 你是不是本末倒置的分析家
分析別人的成功經驗固然很重要,但過于熱衷于此事顯然就是“本末倒置”。如果你仔細觀察,我們身邊從來不缺少這種“分析家”。無論你提起任何國內國際的大事,他們都能滔滔不絕地說出一大堆理論。但如果你去看他們有何成就,多半都會發現他們并沒有與自己的“分析能力”相匹配的成績。一個人是否真的相信自己的“分析能力”,其實只取決于他是否真的去行動。我覺得沒有人會在自認為大概率的成功機會面前,駐足不定猶豫不前的。
13. 好東西只會留給行動的人
好東西誰都想要,這一點無可厚非。但好東西的總量畢竟有限,最終誰能得到取決于:誰真的想要。這個世界如何判斷“真正想要的人”呢?答案是:看這個人的行動。那些只是說說而不行動,或者給別人“指點江山”的人,并不是不想要,只是他們的欲望沒有那么強烈。反觀那些聽到了就去思考,思考完了就去行動的人,他們才是真正想要,并且不得到就不罷休的人。那在這么一場“有限資源”的爭奪戰中,當然是更有求勝欲望的人獲勝。所以如果你只是想想而沒有行動,即便錯過了,也不值得惋惜。
14. 未來的生意
未來有兩種生意的價值變得越來越大。要么幫用戶省時間,要么幫他們把時間浪費在美好的事物上。
15. 母愛算法和父愛算法
用戶要什么你就給什么,甚至他們沒說出來你就猜到了。這叫母愛算法。這個市場上還有一種父愛算法:告訴用戶,放下你手里的爛東西,我告訴你一個好東西,跟我來。
16. 大腦的延伸
過去的技術,無一例外都是人類的延伸。弓箭是手臂的延伸,車輪是腿腳的延伸,電視電話是耳目的延伸,互聯網是我們大腦的延伸。
17. 不要做伸手黨
如何提高自己的分析能力?首先要做的就是:不做伸手黨。更通俗的說法就是,能夠通過搜索引擎解決的問題,就絕不開口向別人詢問。這是一種輸出倒逼輸入的方式,只要你放棄做伸手黨,你就會發現自己的分析能力馬上就會提高。這就相當于你突然丟棄了拐杖,雖然開始的時候步履蹣跚,但漸漸你就能夠適應不拄拐的日子,并且能夠越走越順。所以從今天開始,放棄做伸手黨,開始磨練自己的分析能力吧。
18. 放棄后悔,把握現在
至于我自己,其實也跟大家差不多。沒有讀過什么好大學,也沒有認認真真地在校園里打磨某個技能。我甚至一出校門就拋棄了原來所學的專業。現在想起來多少有一點后悔,不過那也只是一時的想法而已,我很快就意識到了這種后悔的無意義。知道又怎樣?關鍵是把現在過好。人們總說“失去了才知道珍惜”,但他們珍惜的往往是失去的東西。對于現有的,依然采取無視的態度。那就只能不停地重復“失去”和“珍惜”的惡性循環。所以與其后悔當時沒抓住機會,不如讓未來的自己不后悔,好好把握現在的機會,這才是我們力所能及的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