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個小時讀完了[北京折疊],感慨階級固化的殘酷。文章屬于科幻,構建虛擬的故事,卻也是眼下的北京給人的感覺。
第三空間有最多的人,就像金字塔的低端,人們過得最辛苦,最沒有盼頭,但也單純的生存著,只擁有城市的夜和第一第二空間所有的垃圾,還有微薄的工資。父親是垃圾工孩子也只能是垃圾工,要么頂多是服務員和擺攤子賣衣服的商販。就連孩子上便宜的幼兒園也要爭得頭破血流,錢能省去很多問題,在這個空間尤其不例外。靠受教育,考學去第一空間的人鳳毛麟角,這也和現在的北京特別一樣,因為好的教育需要錢,錢又來自父母這個起跑線。好在如今的大數據時代為一部分輸在起跑線的人提供了翻牌的機會。生在第三空間的孩子也只好感嘆命運開的這個玩笑了。
第二空間的人有良好的教育機會,也是服務業為主,但并沒有減少他們的苦惱,因為他們窺視第一空間的世界,企圖在那里生活,雖然很清楚機會只給一小部分人,也依舊努力學習和工作,不放過任何一個跳躍的機會。每天走在擁擠的街道,僵直的縮在地鐵里忍受麻痹的雙腿。
第一空間里,人習慣了這種想當然的待遇,即使是來自第三空間的人也麻木于這種幸福。第一空間的人可以隨意延遲時間折疊,決定第二空間和第三空間人沉睡的時間。其實不只是時間,是一切資源的分配都決定于頂層的意愿。為了滿足所謂大局的需要,犧牲了最大多數人民的命運,或者說,也讓大多數人沒有反抗的機會然后變得同樣麻木于眼下悲慘的生活。
但是安貧樂道不是貧窮和痛苦的良藥,比如看著營養不足的孩子還要安慰自己道,自己也是這么過來的,一樣長大,一樣過得挺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