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言:國學經典中的領導力
這里所說的國學經典,當下是指《孔子家語》和《禮記》,因為我正在重讀這兩本書,將來也許還會延伸到《春秋左傳》,《國語》,《易經》,《老子》,《莊子》,《孫子兵法》,《傳習錄》等書,這些都在我的書架上。這些書我早年瀏覽過,當時一知半解,人過中年,偶爾翻閱某些章節,常會有“發現”的喜悅。
這里所說的領導力,也是廣泛意義上的,涵蓋了領導自己,領導他人,領導團隊,和領導組織。如果用一句話來概括,就是現代管理與領導力方面的理論與實踐。
這種“發現的喜悅”可能跟我的職業轉型有關,我是個理工男,職業生涯早期一直從事技術相關的工作,后來延伸到銷售和項目管理。十年前我離開了戰斗一線,成為一名管理咨詢顧問和領導力教練,得以從旁觀者的角度來觀察諸多企業,并為他們提供組織發展、戰略轉型、管理培訓與領導力教練等方面的服務。這十年間我積累了一些現代管理、領導力發展、以及心理學方面的知識,此后再讀國學經典,這兩類知識不經意間的碰撞,時不時就會冒出一些火花來,循著火光去探索,常會有一些新的發現。
我把這些點滴的發現結集為“國學經典中的領導力”。聽起來有些標題黨的感覺,但是我并非要把國學經典解讀為領導力著作。如果你穿越到兩千五百年前,跟孔子說,“老師,您的這個領導力模型真好”,孔老師恐怕會回你一句“巧言佞色鮮矣仁!”古圣先賢們寫作的初衷跟我們現在的領導力研究沒啥關系,他們都是實踐家,關注當時社會面臨的問題,他們的著作都是提交給君王的Proposal。當然你也可以說國學經典是廣義上的領導力著作,因為這些經典的研究對象都是“人群”,主題都是“人群治理”,這和現代管理及領導力的研究范疇是一樣的。
任何一個時代的著作,都是立足于解決當時的問題,中國的先哲們對預測學尤其沒有興趣,他們不會考慮到21世紀的我們,但是他們的著作所產生的回響卻一直延續到現在,居然連接上了現代管理和領導力理論。并不是說我們的祖先多么牛B,而是提醒我們兩千多年前提出的命題,至今并未過時。或者說,時間跨越了兩千多年,人性中某些核心的東西沒有改變。比如我們現在對于“不確定性”的焦慮,在春秋戰國時期,不也同樣存在,只是表現形式不同而已。不確性的背后,其實有一種確定性,這種確定性藏在我們的心里,找到了這種確定性,我們才能夠駕馭不確定性。
我所描述的知識碰撞的火花,是這樣一種現象,比如《禮記?學記》中有這樣一句話,“故君子之于學也,藏焉修焉,息焉游焉。”當我讀到這句話時,忽然想到有一個關于知識創新與組織學習的模型叫做SECI,于是找出來一對照,居然毫無違和感。
象這種古人的主張與現代理論暗合的情形有很多,區別在于古人提出的是一種洞察,現代理論有科學實驗支撐。你也可以理解為兩千多年前的假說,現在得到了科學的驗證。
我要特別澄清的一點是,我對國學經典中摘錄片段的解讀,并不代表先賢們真實的意思表達。首先,我傾向于認為真實的意思不可考,因為先賢們留下來的基本上是他們的觀點和洞察,其背景信息大都已經缺失了,我們無法還原出是在什么樣的情境下他們發表了這樣的觀點或是得出了這樣的洞察。其次,我不是搞歷史研究的,我并不掌握足夠的考證材料來揣度作者的心思,我也沒有時間和精力做訓詁學研究,如果您的解讀不一樣,歡迎反饋給我,這將有助于擴大我的視野,我不甚感激。最后,我認為學習經典的目的還是為了服務于當下的生活,所有的閱讀本質上都是再創造,但凡有助于當下的實踐,何必糾結于古人是幾個意思呢。
我記得小時候到了夏夜,孩子們會拿個玻璃罐子去河邊捉螢火蟲玩。您現在看到的就是一個貼著“國學經典中的領導力”標簽的空罐子,今天我將放進第一只螢火蟲,以后宴坐閑讀,我會慢慢往里面放,至于能放多少,我也不知道,我鼓搗這個罐子,是為了好玩兒,如果您也覺得好玩兒,歡迎常來看看。
國學經典中的領導力1:不在其位要不要謀其政?
《孔子家語?致思》篇記載了一個小故事。
子路為蒲宰,為水備,與其民修溝瀆,以民之勞煩苦也,人與之一簞食一壺漿。孔子聞之,使子貢止之。子路忿不悅,往見孔子,曰:“由也以暴雨將至,恐有水災,故與民修溝洫以備之,而民多匱餓者,是以簞食壺漿而與之。夫子使賜止之,是夫子止由之行仁也。夫子以仁教而禁其行,由不受也。”孔子曰:“汝以民為餓也,何不白于君,發倉廩以賑之,而私以爾食饋之,是汝明君之無惠,而見己之德美矣。汝速已則可,不則汝之見罪必矣。“
簡單翻譯一下:子路做蒲縣縣長時,組織老百姓興修水利。子路可憐農民工兄弟太苦了,就自掏腰包給每人發盒飯(那時候老百姓出徭役,要自帶干糧,也沒工錢)。孔子聽了這件事,就派子貢去叫停。子路很不高興,找上門來理論,跟孔子說,“老師,您平常教導我們行仁政,我照您的話去做了,您又阻止我,我想不通。”孔子說:“你心疼農民工兄弟餓肚子,應當向國君報告,請求開倉放糧啊,你自掏腰包是幾個意思呢?這不是抹黑老板抬高自己嗎?趕緊叫停還來得及,否則你就等著倒霉吧。”
孔老師不愧是老江湖啊!總能看到別人看不到的地方。
職場中有多少人跟子路一樣,自以為無私奉獻,自以為勞苦功高,結果搞砸了,弄得姥姥不疼舅舅不愛的~
這是職場中的一個坑,很多人掉進去以后,滿腔怨憤,指責老板虛偽,指責公司不公平,感嘆友誼的小船說翻就翻。其實你掉到坑里跟別人沒大關系,首先是你自己蠢。
職場是一種團體關系場,想象一下5個人的小團隊,兩兩之間都有一根絲線連著,總共就有10根線。6個人的團隊就有15根線,N個人的團隊就有N*(N-1)/2根線。這些線編織成了一張龐大的關系網,這張網上的每一根線都不是獨立的,每一根的變化都會影響到整張大網,從而影響到其他絲線和個體。而且這是一張變化之網,網絡結構隨著時間不停地演進。
身在職場中,眼睛里不能只看到工作,還要能感知到團體關系場的存在,找準自己在關系場中的位置,感知到那些看不見的結構,看不見的流程,看不見的規則,看不見的信息與能量流動。
古人說“不在其位不謀其政”,就是告誡我們,個體的行為要與個體在結構中的位置相匹配,推進一件事要善于利用系統中隱藏的結構和信息通路,這樣子才省心省力效率高,就像庖丁解牛那樣。
如果你的位置與你的行為之間錯位了,就會在系統中形成了一個張力點,這個張力點必然會擴散開來,從而引發整個系統的變化。
那你要問了,我是不是就要循規蹈矩,甚至縮手縮腳呢?
不是,絕無此意。事實上,系統中的錯位和張力隨時都在發生。聰明人和笨人的區別就在于,聰明人能夠覺察到自己的行為在系統湖面上投下的漣漪,所以他們可以有意識有選擇地行動;而笨人覺察不到這種變化,他們被系統動力裹挾著前進,他們的成功靠運氣,運氣不好就淹死在湖里了。
所以,謀不謀政的關鍵在于,你是否清楚地知道自己想要什么?你是有意識地行動(mindful),還是無意識地反應(mindless)。
洞察團體關系場對一個領導者來說尤其重要。聰明的領導能夠覺察,進而能夠借助各種偶然生起的錯位和張力來推動系統的變化,平庸的領導身在其中而不知。
1995年丹尼爾·戈爾曼推出了《情商》這本書,后來他又在此基礎上提出高情商領導者需要具備3個層次的情緒智力,分別是:
1,Emotional Intelligence,覺察和管理自己情緒的能力。
2,Social Intelligence,覺察和影響他人情緒的能力,也就是同理心。
3,Relationship System Intelligence,覺察和影響團體關系場的能力。在這個故事里,孔子就給我們示范了洞察團體關系場的能力。
你可能說,這太復雜了,不就打一份工嘛,有必要這么燒腦嗎?
這是一個好問題。團體關系場就象大海,你不可能窮盡地了解大海的樣子,相反,你需要問自己,我來到大海里干什么?我的目的地在哪里?然后你才能借助海潮的力量去到哪里,漫無目標地在海上漂流,妄圖戰勝大海,那不是找死嘛。
真正的職場精英,知道自己的目標和方向,遵循自己的價值觀,該干什么干什么,不計利害。請注意,不計利害不是沒有厲害。我知道前進路上有坑,我努力不掉進去,萬一掉進去了,我也接受。孔子說,“求仁得仁,又何怨乎。”
還要補充一句,不要因為團體關系的復雜,就說人世間是多么險惡,那你就完全走偏了。在這個故事里,孔子可沒有暗示魯君是個小人。同樣你的老板,你的同事也都不是壞人。大家都是人在江湖,身不由己。一切個體行為的背后都是系統動力,系統動力借著個體來展示它的力量罷了。
曾國藩平定太平天國以后,湘軍將領曾國荃、左宗棠、胡林翼等密謀擁立曾國藩,他們寫了一個條子給曾國藩,“神所憑依,將在德矣。鼎之輕重,似可問焉!“曾國藩沉思良久,改了一個字,將”似“字改成”未“字。
這就是系統的力量,功高震主引發了系統失衡,系統必然借個體之手做出應對。曾國藩選擇了維穩,自動解除兵權,嚴令后代不許做官,才得以保全。趙匡胤選擇了改變,成功了。吳三桂也選擇了改變,失敗了。
系統在變化,你在系統中的位置也必然發生變化,所謂戰略思維就是能夠計劃自己將來的位置,并努力去實現它,而實現的方法恰恰是謀不在其位之政。只不過不在其位之政有很多,你得有所取舍而已。